历道咸同光宣民朝,甲子三逢,自是君身换仙骨;
得四万七千百六日,庚申同守,别有天地非人间。
历道咸同光宣民朝,甲子三逢,自是君身换仙骨;
得四万七千百六日,庚申同守,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挽诗《挽澄清师》由晚清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杨圻所作,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师长的缅怀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时间流转、生命轮回的独特感悟。
“历道咸同光宣民朝”,开篇即以历史的更迭为背景,将逝者的一生置于广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暗示其一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甲子三逢,自是君身换仙骨”,这里运用了“甲子”这一概念,表示时间的循环往复,同时借“换仙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逝者超越凡尘、获得精神升华的赞美与敬仰。
“得四万七千百六日,庚申同守”,通过具体的数字描述逝者的寿命,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同守”的庚申年相对应,强调了与逝者的共同经历与情感联结,体现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别有天地非人间”,最后两句以超脱的视角,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的、充满诗意的世界,暗示逝者灵魂的归宿,充满了对逝者精神世界的美好想象和向往。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还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间、生命、死亡等哲学命题的探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老人抱瓮真拙谋,五利多方无一雠。
嗟予老矣盍倦游,犊鼻岂恤王孙羞。
舍西白鸟湛清流,舍东古木鸣蝉稠。
晚风徐来月一钩,从渠飞鸢堕炎州。
君门有诏道阻脩,饥来聊复撷芳柔。
诸君行矣摅良筹,钟仪不虑南冠囚。
野人何自瞻前旒,所愿边封脱兜鍪。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公去也,宁怀别。
人感旧,情空切。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