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
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
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
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
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
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
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
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
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
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
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
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
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
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老人安逸的晚年生活。开头两句“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表明了诗人的高寿和丰厚的家资。紧接着,“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温馨的家庭场景,诗人与妻子共同享受晚年时光,儿孙满堂。
“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则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表明诗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尽管“家居虽濩落”,但家庭成员的团聚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下半首,诗人描述自己退休后的日常生活:“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表明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景。“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则展示了老年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对家人的依赖。
“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即使在晚年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健康的关注和对生活必需品的简朴态度。最后,“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则是老人对待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享受着自然赋予的温暖。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位老者的安详与满足,以及他对家庭和生活的深厚情感。
岁月不相饶,秋风䬃巳至。
蚊雷稍收声,团扇且复置。
久雨不宜人,新凉差快意。
数篇东皋诗,引我北窗睡。
林泉久隔阔,尘土作憔悴。
但有适人适,何尝事吾事。
一贫既忘怀,所好无不遂。
世无陶靖节,何人知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