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笛笙箫鬨舞茵,伶官和尚杂宫人。
黄番绰共唐三藏,彷佛相传未必真。
鼓笛笙箫鬨舞茵,伶官和尚杂宫人。
黄番绰共唐三藏,彷佛相传未必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古代宫廷中的音乐与舞蹈场景。开篇“鼓笛笙箫鬨舞茵”一句,以强烈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勾勒出一种热闹非凡的氛围。这些乐器的演奏,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让人仿佛能听见那激昂的音乐声。
紧接着,“伶官和尚杂宫人”一句,则从人物上进一步丰富了画面。这里的“伶官”通常指的是乐官或乐师,而“和尚”则是佛教僧侣,两者的并置,显示出一种宗教与世俗生活交融的情景。而“杂宫人”则暗示着宫廷内部的人员构成多样,可能包括了宫女、太监等。
第三句“黄番绰共唐三藏”,这里的“黄番”指的是佛经中的一种翻译方式,“唐三藏”则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别称,他曾远渡西域,取回大量佛经并翻译。诗人提及这位杰出的佛教翻译家,可能是在强调某种文化交流或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彷佛相传未必真”,则流露出一种怀疑和质疑的情绪。“彷佛”意指模仿、遵循佛法,“相传”则是代代相传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一句话,似乎在表达对某些被长久传承但可能失去本真意义的教义或仪式保持一定距离。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透露出其对于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深刻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