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曾分付月多情,照我今宵轩槛清。
未必较前诗思减,不妨如是道芽生。
篆凝芝字檀烟细,燄剪琼葩玉檠明。
古寺疏钟林外度,七条披处悟交横。
昔曾分付月多情,照我今宵轩槛清。
未必较前诗思减,不妨如是道芽生。
篆凝芝字檀烟细,燄剪琼葩玉檠明。
古寺疏钟林外度,七条披处悟交横。
此诗以月光为引,描绘了一幅夜晚在行宫中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分付月多情”,赋予了月光以情感,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月光洒在“轩槛”上,不仅照亮了环境,也照亮了诗人的思绪。“未必较前诗思减,不妨如是道芽生”,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思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减退,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激发和生长。
接下来,“篆凝芝字檀烟细,焰剪琼葩玉檠明”两句,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室内陈设的精致与雅致。篆字凝聚于香炉之上,檀烟轻袅,琼花在烛光下绽放,玉檠(灯架)明亮,营造出一种既古朴又高雅的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古寺疏钟林外度,七条披处悟交横”则将视野扩展至室外,远处古寺的钟声悠扬,穿透林间,带来一丝超脱尘世的宁静感。而“七条披处悟交横”可能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姿势或动作中,领悟到了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或宇宙真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光、室内装饰、自然景色以及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