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少能留我屋,客有新浆马有粟。
远行僮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
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
行人但饮莫畏贫,明府上来何苦辛。
丁宁回语屋中妻,有客勿令儿夜啼。
双冢直西有县路,我教丁男送君去。
人家少能留我屋,客有新浆马有粟。
远行僮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
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
行人但饮莫畏贫,明府上来何苦辛。
丁宁回语屋中妻,有客勿令儿夜啼。
双冢直西有县路,我教丁男送君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主人热情款待远来客人的场景。开篇“人家少能留我屋,客有新浆马有粟”两句表明主人虽然生活简朴,但仍然乐于留住过往的客人,并为他们准备了新鲜的饮食和马匹的饲料。这不仅展现了古代农家的人情味,也反映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与款待之情。
“远行僮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则进一步描写了主人家中的忙碌场景。远来的客人和侍从可能因为长途跋涉而感到饥饿,而主人家的新嫁娘正在厨房里忙着烹饪食物,准备款待这些旅者。
“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风土”这两句诗表达了主人对生活环境的满足和对客人到来的欢迎,即使自己的房屋简陋,甚至蚕房(养蚕的地方)也是用新的泥土修缮过的,但这些都没有成为嫌弃之处。
“行人但饮莫畏贫,明府上来何苦辛”则是在劝诫旅者不要因为主人家境贫寒而有所顾忌,而是要勇于走进这温暖的家庭。同时也在反问,为何一定要到远处的官府去受苦呢?
“丁宁回语屋中妻,有客勿令儿夜啼”则是主人对家中的妻子发出的嘱咐,告诉她如果有客人来,不要让孩子们晚上哭闹,以免打扰到宾客。
最后,“双冢直西有县路,我教丁男送君去”则表明主人对客人的送别之情。这里的“双冢”可能是指两座坟墓,主人指引了一条通往县城的道路,并嘱咐家中的丁男(可能是仆人或子弟)送行这位远去的客人。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和主人款待客人的情景,展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淳朴与善良,以及他们对宾客的尊重之情。
晚讶争鸣白项鸦,梅风随夜冷窗纱。
忽惊寒透多年被,不儗潜飞六出花。
历乱已应藏月桂,模糊无处认山茶。
朝来多怪寻芳客,都向东风卖酒家。
旱作颠风日日吹,冬来浑似麦秋时。
土人尚畏生炎瘴,北客闻时泪可知。
连鳌妙手舣前湾,蓑笠琴书得自安。
更待一轮清月上,静看千顷玉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