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清秋瀛州亭论学》
《清秋瀛州亭论学》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

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

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

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

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

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

吾无隐乎尔,目击教巳存。

虚往而实归,玄亭何足论。

记取瀛洲会,风规百世尊。

(0)
鉴赏

此诗《清秋瀛州亭论学》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作。董其昌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先贤的敬仰。

诗的前四句“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表明了诗人自谦地认为自己生于孔子之后,虽有雅意探寻道的根源,但自感技艺浅薄,难以全面理解诸子百家之言。

接着,“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诗人感叹于道的深奥难解,以及学术道路的复杂多歧,内心充满困惑。

“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诗人庆幸有先知先觉之人,如同手持教鞭的导师,为他揭示了知识的迷雾,引导他步入学习的正轨。

“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诗人深入探讨了濂溪周敦颐与洛闽朱熹的学说,追溯到更早的伏羲与黄帝时代,展现了他对古代哲学的浓厚兴趣。

“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秋天的天空中传来清脆的声音,仿佛大自然的启示;水位下降时,可以看到大地的根基,象征着诗人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到宇宙的真理。

“吾无隐乎尔,目击教巳存。”诗人表示自己没有隐藏任何东西,因为他已经亲眼见证了教育的存在。

“虚往而实归,玄亭何足论。”诗人认为,虽然他曾经虚心求学,但最终能够真正领悟并回归本真,对于玄妙的亭台楼阁,已无需过多讨论。

最后,“记取瀛洲会,风规百世尊。”诗人希望记住与智者们的聚会,这种风范将被后世尊崇。

整首诗体现了董其昌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先贤智慧的敬仰。他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和历史人物的学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表达了对理想教育的向往。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天成寺

涧道繁声隐石泉,寺楼据胜坐来便。

千行峰树全标画,几个山僧不识禅。

入目景光浑似旧,得心兴会每殊前。

题崖绿字烟萝蔓,此日拈吟复偶然。

(0)

题翠云山房二首·其一

地据隆中秀,盘盘诘径幽。

心依清略永,神与静为谋。

山雨寒徐点,春松翠欲流。

楼横天半舫,可以纵吟眸。

(0)

陪严进士潜庵林文学竹溪同探虾蟆培试第四泉即送其入峡

扁舟绕过西陵峡,细雨轻帆拂楚津。

出岫烟云闲似我,忘机猿鸟静窥人。

寻泉远溯培翁派,载酒重斟曲米春。

临别自崖相送返,一钩新月正如银。

(0)

雨泊南津关

此去关山路,迷蒙雾不开。

江寒流雁影,壑响助猿哀。

小艇孤身寄,轻装浪迹来。

西川天下险,第一水云隈。

(0)

自镇境山过东山寺

久睛云不系,层次见山容。

微径分幽草,悬崖咽古松。

帆开秋水渡,寺近夕阳钟。

竹杖斜拖去,行行历几重。

(0)

东山寺

晴春来古刹,回望野云开。

袅袅溪边柳,飞飞岭上梅。

残碑余鸟篆,顽石点苍苔。

凭吊情无极,诗怀在酒杯。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刘清之 冯桂芬 唐文治 佛图澄 曹叔远 陈东甫 郑絪 陈去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