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希夷老,如哑无处诉。
忽闻得生还,失声喜能语。
想见如镜中,仙风拂眉宇。
欲问华严宗,忽觉隔吴楚。
摄衣出从之,久疾恐顿仆。
佳哉蜀道人,精爽驰揵武。
殷勤愿偕行,得书即径去。
我生百无求,青山满门户。
公卿一□□,掉头不回顾。
斯人独难忘,自不知其故。
夙昔当问佛,□□亦法侣。
达书理故事,已办住山斧。
太虚吾斧柄,能□□收取。
我怀希夷老,如哑无处诉。
忽闻得生还,失声喜能语。
想见如镜中,仙风拂眉宇。
欲问华严宗,忽觉隔吴楚。
摄衣出从之,久疾恐顿仆。
佳哉蜀道人,精爽驰揵武。
殷勤愿偕行,得书即径去。
我生百无求,青山满门户。
公卿一□□,掉头不回顾。
斯人独难忘,自不知其故。
夙昔当问佛,□□亦法侣。
达书理故事,已办住山斧。
太虚吾斧柄,能□□收取。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陈莹中自合浦迁郴州时余同粹中寓百丈粹中请迓之以病不果粹中独行作此送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陈莹中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迁徙之事的关切与不舍。
首句“我怀希夷老,如哑无处诉”以“希夷老”比喻陈莹中,暗示其年高德劭,同时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接着,“忽闻得生还,失声喜能语”描绘了诗人得知陈莹中平安归来时的惊喜之情,生动地展现了友情的真挚与温暖。
“想见如镜中,仙风拂眉宇”通过想象陈莹中在镜中的形象,赞美他超凡脱俗的气质。诗人欲问华严宗之事,却因地理阻隔而未能实现,表达了对知识交流的渴望和遗憾。
“摄衣出从之,久疾恐顿仆”写出了诗人想要追随陈莹中出行的急切心情,但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与担忧。接下来,“佳哉蜀道人,精爽驰揵武”赞美陈莹中如同蜀道之人,精神饱满,勇猛刚毅。
“殷勤愿偕行,得书即径去”表达了诗人希望与陈莹中一同前行的愿望,一旦收到书信就会立刻出发,显示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旅行的期待。
最后,“我生百无求,青山满门户”表明诗人生活简朴,内心宁静,以青山为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公卿一□□,掉头不回顾”则讽刺了那些追求权势的官僚们,他们对友情不屑一顾,转身离去。
“斯人独难忘,自不知其故”表达了诗人对陈莹中的深深怀念,即使自己也说不清原因。最后,“夙昔当问佛,□□亦法侣”提到诗人曾打算向佛询问关于陈莹中的事情,暗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法缘和精神上的联系。“达书理故事,已办住山斧”表示诗人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准备与陈莹中一起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深情厚谊,也有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包含了对世俗功利的讽刺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莹中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