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驾轻舟辽海上,此身虽在堪惊。
层波泛碧莫云横。群山原冷落,残照太分明。
不恨故山非我有,爱他天外山青。
鸟归帆去两凄清。便应从此逝,放眼入沧溟。
却驾轻舟辽海上,此身虽在堪惊。
层波泛碧莫云横。群山原冷落,残照太分明。
不恨故山非我有,爱他天外山青。
鸟归帆去两凄清。便应从此逝,放眼入沧溟。
这首《临江仙》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郑骞所作,描绘了一幅辽阔海面上轻舟独行的画面,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却驾轻舟辽海上”,以“却”字开篇,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矛盾或决绝,随后点明了行动——驾舟于辽阔的大海上。这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此身虽在堪惊”,紧承上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感慨,既有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也暗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身处辽海之上,面对广阔无垠的自然,人显得渺小而脆弱,这种对比引发了内心的震动与反思。
接下来的“层波泛碧莫云横”,描绘了海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的景象,同时“莫云横”则暗示了天空的开阔与自由,与海面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与深远的意境。
“群山原冷落,残照太分明”,转而描写远处的群山,虽然在诗人的视角中显得冷落,但夕阳的余晖却异常鲜明,这一明一暗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多变,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与变化。
“不恨故山非我有,爱他天外山青”,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诗人并不因无法拥有故乡而遗憾,反而欣赏并喜爱着远方的山色,体现了其开阔的心胸和对自由的追求。
“鸟归帆去两凄清”,以鸟儿归巢、船只远去的场景,渲染了一种孤独与寂寥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归宿的渴望。
最后,“便应从此逝,放眼入沧溟”,表达了诗人希望从此刻起,能够超越眼前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自由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