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垒真石,相忘以岁久。
四柱枕其巅,风月随所受。
峭茜苍崖矗,偨池翠阴纠。
岂不在城郭,居然谓林薮。
移情咫尺间,濠濮夫何有。
假山垒真石,相忘以岁久。
四柱枕其巅,风月随所受。
峭茜苍崖矗,偨池翠阴纠。
岂不在城郭,居然谓林薮。
移情咫尺间,濠濮夫何有。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城市之中的亭子,名为“枕峦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亭子周围环境的自然之美。
首句“假山垒真石,相忘以岁久”描绘了假山与真石巧妙结合的景象,岁月的流逝让两者融为一体,难以分辨。接着,“四柱枕其巅,风月随所受”描述了亭子的结构和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根柱子支撑着亭顶,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风月则似乎成为了亭子的一部分,随其所受。
“峭茜苍崖矗,偨池翠阴纠”进一步描绘了亭子周围的山崖和水池,山崖峭立,苍翠欲滴;水池中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这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宁静。
“岂不在城郭,居然谓林薮”则表达了尽管亭子位于城市之中,但其周围的环境却如同深山密林一般,远离尘嚣,给人以隐逸之感。
最后,“移情咫尺间,濠濮夫何有”点明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仿佛置身于濠濮之间,远离世俗的烦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枕峦亭”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