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汪中所作的《呈秦丈西岩》。诗中描绘了对逝去父亲的深切怀念以及与父亲生前好友相聚时的欢乐与悲伤交织的情感。
首句“中也毁齿不见父”,表达了诗人因失去父亲而内心痛苦,无法再见到父亲的遗憾。接着,“父友平生心所识”则点明了父亲生前的好友,这些人在诗人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相从夙夕上君堂,风雨城南路不隔”描述了诗人与父亲好友们在父亲的府邸相聚的情景,无论风雨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始终如一。接下来,“短衣曳地学周旋,历历门庭记行迹”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聚会的场景和氛围,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春风移酒到林亭,高阁灯红露气清”描绘了春日里在林亭饮酒的惬意景象,高阁灯火映照,露气清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负剑殷勤席末坐,相呼犹道乳儿名”则体现了聚会中对父亲的怀念,大家虽已成年,但仍然亲切地称呼彼此为“乳儿”。
“永夕欢娱苦不足,高歌屡舞更相属”表现了聚会的热烈与欢乐,直到深夜仍不愿散去,人们高歌起舞,乐此不疲。“卷帘凉月下庭柯,丝管惊心悲夜促”则在欢乐之余,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月光下的庭院,丝竹声声,让人不禁感慨时光匆匆。
“满堂脉脉醉更衣,我倦蒙头就怀宿”描绘了聚会结束后的场景,人们依依不舍,相互告别,诗人自己则感到疲惫,回到家中沉思。接下来,“一朝失怙可怜人,骨肉生分各自全”表达了失去父亲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远,以及对这种变化的无奈。
“不教富贵致身早,忍使艰难累老亲”体现了诗人对父亲的深深感激,父亲没有因为追求富贵而让子女过早承担生活的压力,而是希望他们能在艰难中成长,自立自强。
“亲交一饭动徵色,长揖出门心断绝”描述了与父亲好友分别时的不舍与伤感,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足以触动人心,最终只能以长揖之礼告别,心中充满离别的痛苦。
“山泽天寒草实尽,冰霜岁晚葛衣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艰苦,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不易与挑战。
“十八年中万死身,今日生成转呜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十八年来经历无数生死考验的感慨,以及对现在得以重生的感激之情。
“世事消磨气渐平,风尘苦受俗人轻”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以及在世俗眼光中的孤独与被轻视的感受。
“一剑防身报知己,十年落魄未成名”表明了诗人虽然历经挫折,但仍坚持自我,期待有一天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报答知遇之恩,实现自己的理想。
“岂有千金重然诺,强将怀抱向人倾”体现了诗人对诚信与友情的珍视,即使面对困难,也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草树沈沈宿烟霁,奉手重过旧游地”描绘了诗人再次回到过去相聚之地的场景,虽然物是人非,但那份情感却依旧深藏心底。
“一时宾从尽依然,回首疑逢梦中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仿佛一切都在梦境之中,难以置信却又真实存在。
“欢游不见生我人,厚地高天永相弃”则是对失去父亲和好友的哀悼,感叹天地广阔,却再也找不到那些曾经给予自己温暖与支持的人。
最后,“丈人爱才古所无,天下之士为楷模”赞扬了秦丈西岩对人才的爱护与培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有对友情的珍惜,还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