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剑术未曾疏,况是深沉解好书。
盖聂相期知不可,渐离同去因何如。
六王有恨惟铜柱,一擿无成更副车。
可惜汉家需佐命,英雄未得少踟蹰。
平生剑术未曾疏,况是深沉解好书。
盖聂相期知不可,渐离同去因何如。
六王有恨惟铜柱,一擿无成更副车。
可惜汉家需佐命,英雄未得少踟蹰。
这首诗是对《荆轲传》的感怀之作,诗人屈大均以荆轲为题,表达了对荆轲及其精神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首句“平生剑术未曾疏”,开篇即赞扬了荆轲一生剑术精进,未曾荒废,暗示了荆轲不仅武艺高强,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接着“况是深沉解好书”进一步说明荆轲不仅武艺超群,还懂得读书,深沉内敛,文武双全。
“盖聂相期知不可,渐离同去因何如”两句,借用了荆轲与盖聂、高渐离的故事,表达了对荆轲选择刺秦的不解与惋惜。盖聂与荆轲曾相约,但最终未能实现,而与荆轲一同前往的高渐离的命运也令人疑惑,这里蕴含了对荆轲命运的同情与对历史选择的反思。
“六王有恨惟铜柱,一擿无成更副车”则将目光转向了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通过“铜柱”这一象征物,暗示了六国的灭亡与荆轲行动的失败。同时,“一擿无成”表达了对荆轲壮志未酬的遗憾,“更副车”则可能暗指荆轲未能成为秦国的重臣,进一步强调了其命运的悲凉。
最后,“可惜汉家需佐命,英雄未得少踟蹰”表达了对荆轲未能在汉朝辅佐天子的遗憾,同时也对英雄未能施展抱负表示了惋惜。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及其故事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命运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日出满西山,登览极辽旷。
闻昔窦子明,飞升从此上。
尚留栖真名,真人邈难望。
丹灶烟销沉,奇石空相向。
踪迹何处寻,神仙说疑妄。
岂知肥遁心,深识有殊量。
桃源缘避秦,渔舟靖风浪。
留候赤松游,保身学退让。
悟此陵阳公,天怀同高尚。
安必矜羽化,始得绝尘障。
我来访遗踪,中情忽自放。
欲挹石上泉,尽洗世俗状。
微云出足底,浓翠落遥嶂。
一啸满谷秋,真有飞仙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