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读荆轲传作六首·其四》
《读荆轲传作六首·其四》全文
明 / 屈大均   形式: 七言律诗

平生剑术未曾疏,况是深沉解好书。

盖聂相期知不可,渐离同去因何如。

六王有恨惟铜柱,一擿无成更副车。

可惜汉家需佐命,英雄未得少踟蹰。

(0)
鉴赏

这首诗是对《荆轲传》的感怀之作,诗人屈大均以荆轲为题,表达了对荆轲及其精神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首句“平生剑术未曾疏”,开篇即赞扬了荆轲一生剑术精进,未曾荒废,暗示了荆轲不仅武艺高强,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接着“况是深沉解好书”进一步说明荆轲不仅武艺超群,还懂得读书,深沉内敛,文武双全。

“盖聂相期知不可,渐离同去因何如”两句,借用了荆轲与盖聂、高渐离的故事,表达了对荆轲选择刺秦的不解与惋惜。盖聂与荆轲曾相约,但最终未能实现,而与荆轲一同前往的高渐离的命运也令人疑惑,这里蕴含了对荆轲命运的同情与对历史选择的反思。

“六王有恨惟铜柱,一擿无成更副车”则将目光转向了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通过“铜柱”这一象征物,暗示了六国的灭亡与荆轲行动的失败。同时,“一擿无成”表达了对荆轲壮志未酬的遗憾,“更副车”则可能暗指荆轲未能成为秦国的重臣,进一步强调了其命运的悲凉。

最后,“可惜汉家需佐命,英雄未得少踟蹰”表达了对荆轲未能在汉朝辅佐天子的遗憾,同时也对英雄未能施展抱负表示了惋惜。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及其故事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命运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朝代:明   字:翁山、介子   号:莱圃   籍贯:广东番禺   生辰: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你喜欢

春寒同友人夜坐

无端邂逅岂前期,灯火荧荧卜夜时。

野鸟求明啼盍旦,寒花惜别号将离。

柳眠欲伴人三起,树绕空留鹊一枝。

忽忆萼楼长枕被,大裘千丈更相宜。

(0)

种苗

种苗东皋下,土沃苗未滋。

植根非不坚,毋乃兴作迟。

邻人为我言,努力还耘籽。

早华虽未能,晚实庶可期。

感此倾我心,朝灌复夕治。

人事一以尽,天时岂吾欺。

(0)

登县西栖真山怀古

日出满西山,登览极辽旷。

闻昔窦子明,飞升从此上。

尚留栖真名,真人邈难望。

丹灶烟销沉,奇石空相向。

踪迹何处寻,神仙说疑妄。

岂知肥遁心,深识有殊量。

桃源缘避秦,渔舟靖风浪。

留候赤松游,保身学退让。

悟此陵阳公,天怀同高尚。

安必矜羽化,始得绝尘障。

我来访遗踪,中情忽自放。

欲挹石上泉,尽洗世俗状。

微云出足底,浓翠落遥嶂。

一啸满谷秋,真有飞仙况。

(0)

秋日园亭

荒居无辙迹,日午露方晞。

种药多依水,著书常掩扉。

竹喧知鸟过,山静听云归。

客至临流酌,溪中菱芡肥。

(0)

过文溪桥

宿雨初收意尚浓,山根古寺半云封。

扶筇日暮溪桥过,一片泉声入涧松。

(0)

鄞城秋感

力战东南未罢兵,翁洲烽火照严城。

窗前晓日群鸦散,枕上秋潮万马惊。

丛桂乍添霜后色,高梧时作雨来声。

遥闻诸帅传飞檄,屡报鲸波旦夕平。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吴镇 王廷相 沈与求 苏洵 吕南公 朱敦儒 王国维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纳兰性德 颜真卿 韦庄 皇甫冉 丘浚 程嘉燧 陈三立 薛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