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偏三亩园,高下皆女桑。
臃枝疑倒植,形恶性自良。
培护经腊冬,待春始远扬。
蚕命关人寒,其叶衣之粮。
葚尽鸠亦稀,剩绿犹凌霜。
根隙筹种棉,毋使沃土荒。
爱彼閒閒人,独倚当残阳。
东偏三亩园,高下皆女桑。
臃枝疑倒植,形恶性自良。
培护经腊冬,待春始远扬。
蚕命关人寒,其叶衣之粮。
葚尽鸠亦稀,剩绿犹凌霜。
根隙筹种棉,毋使沃土荒。
爱彼閒閒人,独倚当残阳。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沉思考。首先,诗中提到的“东偏三亩园”,描绘了一片规模适中的农园,园内种植着高高低低的女桑树。女桑,即桑树,是古代养蚕的重要资源,诗人通过“高下皆女桑”一句,展现了农园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臃枝疑倒植,形恶性自良”两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桑树枝干的形态比作可能倒置的物体,但其内在品质(“形恶性自良”)却依然优良,寓意着事物的外在形式可能不完美,但内在价值不可忽视。
“培护经腊冬,待春始远扬”则体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尊重与耐心,冬季精心照料,等待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农耕活动的季节性与周期性。
“蚕命关人寒,其叶衣之粮”揭示了养蚕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蚕丝不仅是衣物的来源,也是抵御寒冷的重要物资,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葚尽鸠亦稀,剩绿犹凌霜”描绘了果实成熟后,鸟儿减少觅食的情景,以及即便在严霜之下,树木仍保持绿色的坚韧生命力,暗含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和谐共处的主题。
最后,“根隙筹种棉,毋使沃土荒”表达了诗人对于土地利用的长远考虑,即使在桑树之间留出空隙,也要规划种植棉花,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爱彼閒閒人,独倚当残阳”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对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夕阳余晖中独自倚靠的场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对农事活动的深切关注,还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西园既谐价,左驺督礼钱。
五百意未姝,小靳可万千。
此例遂垂则,意气匪鱼鱼。
垣闳拘被赕,士操危不全。
日进尚未足,月进岂待宣。
判官及刺史,绎绎连车船。
我闻畜淘河,终日循洲堧。
鱼虾虽满胡,吐去不填咽。
又闻韝鸷鸟,雉兔饱霜拳。
食之仅一脔,纵制肘绦旋。
嗟哉中林卉,侯栗伤屈卷。
矫翼云天际,冥冥泪鹑鸢。
《小雅》今已废,斯义其谁笺。
空怀皇古世,德至珠藏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