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蔡久轩·其一》
《挽蔡久轩·其一》全文
宋 / 吴势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道学相承祖子孙,诸儒谁得似渊源。

铜川而上谁家世,程氏之门止弟昆。

后世定知尊所学,当时未尽用其言。

四书功用弥天地,惜不推行半鲁论。

(0)
注释
道学:指儒家的学术体系,尤其是宋明理学。
渊源:比喻学问的深厚根基或历史传承。
铜川:可能是指古代的地名,也可能象征着久远的历史。
程氏之门:指程颐、程颢兄弟创立的理学学派。
弟昆:弟弟和兄长,这里特指程颐和程颢。
尊所学:尊重并推崇他们的学术成就。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儒家经典著作。
鲁论:《论语》的另一种称呼,因其编纂者孔子为鲁国人而得名。
翻译
道学的传承如同家族延续,众多儒家学者谁能比得上它的深远渊源。
追溯到铜川之上哪个家族的世系,程家的门第只传给弟弟和兄长。
后人必定会尊崇他们的学问,但在当时,并非所有言论都被完全采纳。
四书的影响力遍布天地之间,可惜未能像《鲁论》那样广泛流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势卿的作品,名为《挽蔡久轩》。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道学和儒家思想的诗篇。诗中的“道学相承祖子孙”表达了对道统传承的重视,而“诸儒谁得似渊源”则是在探讨哪位儒者能够像孔子的渊博学问一样深邃。

接下来的两句“铜川而上谁家世,程氏之门止弟昆”表明了诗人对北宋时期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推崇。他们是当时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铜川而上”则可能指的是程氏兄弟居住的地方。

“后世定知尊所学,当时未尽用其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后世一定会认可并尊崇这些学问的信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这些思想的接受程度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最后,“四书功用弥天地,惜不推行半鲁论”则是在赞美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深远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思想未能广泛传播和应用的遗憾,尤其是对于鲁地(孔子的故乡,即今山东曲阜一带)的儒学思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特别是道学传统的尊崇,以及对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中推广和实践的期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士大夫对于复兴儒学、弘扬道统的热忱之情。

作者介绍

吴势卿
朝代:宋

吴势卿,字安道,号雨岩(《全宋词》册四),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宝祐中知处州。景定二年(一二六一)为淮东总领。三年,由浙西转运副使任致仕。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二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猜你喜欢

挽医士刘润芳

老来正赖君医我,今日那知我哭君。

修短百年皆有数,乾坤一梦竟无人。

鄱江城下先生宅,荐福山头处士坟。

回首相思倍惆怅,杏花零落雨纷纷。

(0)

姑苏感旧十首·其四

明日春晴出郭游,问郎骑马妾登舟。

玉壶满注葡萄酒,不上灵岩即虎邱。

(0)

题刘平妻杀虎图

渤海壮妇刘平妻,宝剑三尺风凄凄。

夫行夜宿枣阳戍,缺月堕地山云低。

南山白额半夜走,嗟哉刘平落虎口。

妇起操刀探虎窟,虎口完身夺夫骨。

英风动天发卓竖,眼惟见夫不见虎。

提虎肉,招夫魂,女中乃有裴将军。

(0)

周别驾清明出游阻雨分韵牧字

书生不带看花福,忧乐阴晴手翻覆。

清明有约出郊游,旅枕梦回雨鸣屋。

贰车怜客开新宴,佳酿浓倾不论斛。

纵令野径踏残红,得似虚亭赏新绿。

布韦接膝忘轩冕,谈笑生风胜丝竹。

金鞍红粉杜陵诗,欢意虽同终近俗。

百岁清明各馀几,青春好醉流光速。

不看坐上病相如,元是三生狂杜牧。

(0)

次徐可玉天池韵

吾闻青羊砦,上有蛟龙窠。

幽探已前期,坐阅日月多。

筋力赖未衰,自许善饭颇。

拟携钝毛锥,往就石上磨。

尚恐人迹稀,传闻或多讹。

此山东南来,奔涌如怒鼍。

未应千仞顶,潴此一勺波。

朅来读君诗,句法追涪皤。

谓此钟地灵,信哉蓄天和。

想见烟霞表,平视星宿罗。

拂拭一枝藤,远兴生嵯峨。

白云傥来迎,清风为前诃。

更约巢中仙,箯舆重来过。

一漱天池泉,三咏天池歌。

月明吹玉笙,鹤舞应婆娑。

儿童顾我笑,翁语多谈河。

欲对麋鹿眠,芳草寻阳坡。

百年更馀几,此事堪蹉跎。

方今文运熙,群贤起岩阿。

吾徒此游息,不乐当如何。

(0)

次杨仲弘东湖四景韵·其三

久无人汎锦袍舟,谁共湖天一片秋。

潮落石横迷古埭,霜飞木落露浮洲。

雁声叫月来无尽,菰米沉云散不收。

渔唱一声何处起,有人怀古涕先流。

(0)
诗词分类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诗人
李宗谔 宋璟 刘采春 孙皓 徐绍桢 黄大临 龚用卿 丘丹 吕坤 朱翊钧 蔡寿祺 常衮 李璆 陈琳 徐干 汤惠休 倪思 汪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