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
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
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
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
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这首诗描绘了末伏时节与立秋之日相遇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诗人对季节更替的独特感悟。
首联“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点明了时间背景,末伏的炎热与立秋的到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季节的转换。诗人以“极蕴隆”形容末伏的酷热,而“俄与立秋同”则突出了立秋的突然到来,给人一种时间流转的紧迫感。
颔联“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进一步描述了末伏与立秋之间的过渡状态。尽管酷暑依旧难以避免,但已有凉风初至,预示着秋天的临近。这里通过“暴虐”与“萧骚”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
颈联“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冰比作“魏台”,象征着高贵与纯洁;同时,提到了扇子与书箱(班箧),暗示了夏日消逝,人们开始准备迎接凉爽的秋季。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蕴含了生活的细节,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细腻感受。
尾联“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清凉季节的期待与喜悦。随着季节的更迭,林间的寒蝉鸣叫,露水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烁,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的季节即将来临。诗人通过这幅画面,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末伏与立秋之间的过渡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充满了对美好季节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晚秋时。
碧天澄爽,云何宋玉兴悲。
对美景良辰乐事,采萸簪菊登临,共上翠微。
堪嗟乌兔如飞。
秉烛欢游须屡,传杯到手休辞。
念戏马台存,隽游安在,且开怀抱,听歌金缕,从教下客疏狂落帽,也胜龌龊东篱。
醉中归。
花阴月影正移。
青铜昏水面,乌帽裹山头。
风涛如此,天公作意巧相留。
常记垂虹晚渡,卧看菰蒲烟雨,屈指十三秋。
恍若华胥梦,无语下西楼。
翠翻空,寒入座,不禁愁。
五弦弹尽,隐隐天末暮虹收。
欲伴渔翁钓艇,欸乃一声江上,寒碧点轻鸥。
无人阻归兴,真欲迈长洲。
平生事澹泊,荣利不关心。
杜门久谢客,岂容俗尘侵。
令尹有佳招,联辔游云林。
流觞绕双鱼,茂樾栖幽禽。
挥毫写佳句,骚雅寓意深。
玎珰泉声玉,琐碎竹影金。
开怀拚剧饮,预约盟再寻。
搔首赓险韵,杜陵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