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成不忍传,渊明援琴葛为弦。
乃知此乐潜圣贤,直与天地通其玄。
我兄能琴人所先,我非知音知自然。
或闻一曲山月前,轻飏如坐春水船。
逆随河源上青天,口胶不语生醴泉。
鼓舞和气如陶埏,至乐默默坐忘年。
广陵散成不忍传,渊明援琴葛为弦。
乃知此乐潜圣贤,直与天地通其玄。
我兄能琴人所先,我非知音知自然。
或闻一曲山月前,轻飏如坐春水船。
逆随河源上青天,口胶不语生醴泉。
鼓舞和气如陶埏,至乐默默坐忘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的《琴台》,通过对古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思。诗中的“广陵散成不忍传”指的是一曲高深莫测的琴曲,难以言传;“渊明援琴葛为弦”则是古代圣贤也以此乐会友。诗人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对琴乐的崇敬之情,并认为这种艺术能够与天地相通,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我兄能琴人所先,我非知音知自然”则是诗人自谦,他的哥哥精通琴艺,而自己虽然不懂音乐,但却能领悟到自然之道。这种对比强调了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音乐可以感悟到自然的和谐。
“或闻一曲山月前,轻飏如坐春水船”描绘了一幅听琴人在山月之前演奏琴曲,声音轻柔,如同坐在春天的水上船只一般,这里诗人的意境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逆随河源上青天,口胶不语生醴泉”则是诗人听琴后,仿佛随着河流向上升腾至青天,连语言都忘记了,只能感受到那如同甘露般的清泉。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最后“鼓舞和气如陶埏,至乐默默坐忘年”则是通过琴声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圣贤的陶埏之中,那种至高无上的快乐让人坐在那里便忘却了时光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对琴乐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
晨起扪层巅,苍茫见尘市。
鼙鼓生远陴,壶蜂在幽耳。
遥知细柳屯,于时阅军士。
俯彼万铠群,微哉一窖蚁。
初集如慕膻,俄拥如聚米。
或圆如旋磨,或方如缘几。
隐隐床下声,牛斗差可拟。
未熟黄粱间,忽忆大槐里。
昔在群蚁中,不知蚁是已。
长揖谢孙穰,微笑辞剪起。
蛮触胡为哉,鸡虫今已矣。
醉眼未醒时,此真尺与咫。
更陟最上头,须弥亦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