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一双耳,常思解脱声。
若论俗语话,实是不能听。
闻财耳不纳,闻色心不生。
不受有无语,何虑不惺惺。
惭愧一双耳,常思解脱声。
若论俗语话,实是不能听。
闻财耳不纳,闻色心不生。
不受有无语,何虑不惺惺。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是一篇表达佛家修行理念的短诗。诗中“惭愧一双耳,常思解脱声”两句,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俗声音的不满和对内心自由的向往。在佛教中,“解脱”是指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这里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超然物外。
接下来的“若论俗语话,实是不能听。闻财耳不纳,闻色心不生。”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世间纷扰、金钱与情色的排斥。这里的“不能听”并非物理意义上的不听,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拒绝和超越。而“闻财耳不纳,闻色心不生”则体现了佛家清净之心的修持,即在面对物质诱惑和情欲时,保持心灵的清醒与纯洁。
最后两句,“不受有无语,何虑不惺惺。”表达了一种超然世俗纷争的心态。在这里,“有无”指的是世间一切是非善恶,而“不受”则意味着作者选择了心灵的独立自主,不为外界的喧哗所动。这也正体现了佛教中对内心平和、超脱世俗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