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畔路,法相坐嵯峨。
宛识祗园近,已闻梵呗多。
竺云开月宇,仙籁下烟萝。
到处瞻光被,羹墙岂是过。
飞来峰畔路,法相坐嵯峨。
宛识祗园近,已闻梵呗多。
竺云开月宇,仙籁下烟萝。
到处瞻光被,羹墙岂是过。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飞来峰畔行走时所见的寺庙景象,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首句“飞来峰畔路”,点明地点,暗示着诗人行走在山峰之侧的小径上,为接下来的描述铺垫了背景。接着,“法相坐嵯峨”一句,以“法相”指代寺庙中的佛像或僧侣,通过“坐嵯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寺庙庄严而雄伟的气势。
“宛识祗园近,已闻梵呗多”两句,通过“祗园”这一佛教圣地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亲近感,同时“梵呗多”则强调了寺庙中诵经声的频繁与庄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竺云开月宇,仙籁下烟萝”则是对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竺云”(可能是指印度云,这里借指佛教文化)与“月宇”、“仙籁”与“烟萝”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美丽,又暗含了佛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最后,“到处瞻光被,羹墙岂是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认为佛教的光辉不仅照亮了寺庙,也影响了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影响是深远且无处不在的。这里的“羹墙”可能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诗人通过这句诗强调了佛教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参观或路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精神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