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世奇的《临终偈》,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空”与“心”的深刻哲理。
首句“诸法空故我心空”,意味着世间万物皆为空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因此我们的心也应随之而空,不被外物所束缚。这里的“空”并非指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状态都是相对的、变化的,而非绝对的、固定的。
次句“我心空故诸法同”,进一步阐述了心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的内心达到空寂的状态时,就能理解到万事万物其实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都在同一法则下运作,体现了宇宙间普遍的联系和统一性。
后两句“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强调了心与万物之间并无二致,它们的本体是一体的,只是在当下这一念之中显现。这表明了佛教中“即心即佛”的理念,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含着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临终偈》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佛教的核心思想——“空”与“心”的关系,以及万物一体、心佛一如的哲学观点,引导人们从心灵深处寻找真理,实现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
鸿鹄怀远心,不畏霜露寒。
鸡鹜守樊笼,朝游暮来还。
人生感意气,朋友死一言。
况分社稷忧,复在君臣间。
杨侯一麾守,万里苍梧山。
瘴海不可游,众人昔云难。
升车独慷慨,即路无险艰。
乃知抱忠信,可以居夷蛮。
昔贤尚功名,天子忧南蕃。
报国恩汲汲,勿令岁月迁。
驰骛圣不足,治安愚有馀。
愿言从物役,即事实燕居。
清切掖垣峻,深沈云阁虚。
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
低头悟素餐,游日惭古初。
非吏复非隐,人言定何如。
平生山林尚,自与功名疏。
何为出不反,视此岁月徂。
秋风陨高林,蟋蟀鸣阶除。
行矣浮扁舟,季鹰不欺余。
凿石得春渠,波环阁势孤。
新痕涨微雨,远碧注平湖。
士俗山阴旧,风光洛曲殊。
回眸见危岭,凭槛有惊凫。
坠蕊浮旋濑,疏篁荫叠栌。
人閒多拾翠,鱼乐半依蒲。
河朔谁觞友,沂津昔咏儒。
遗芬知未泯,游盖此为娱。
大风吹沙高翳天,万木簸荡鸣空山。
夜来奥热今斗寒,下舆乱石崎岖间。
急著冒絮衣纯棉,两边荆棘难跻攀。
行到君实所诧处,却坐拂拭尘土颜。
千尺瀑布才涓涓,深潭寂寞神龙跧。
此来好事慎勿传,乞得性命成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