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其二十》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十载村居傍酿坛,村农村姥得相参。

玉壶观世龟藏六,竹简雠书豕渡三。

只见陶公怡岭上,谁知剑客是图南。

近来宝晋先王略,不作兰亭聚讼谈。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陈仲醇在东佘山居所的生活场景,充满了隐逸与文雅的气息。首句“十载村居傍酿坛”,点明陈仲醇在此地已居住十年,与酿酒的酒坛为邻,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氛围。接着,“村农村姥得相参”一句,通过描述与乡村老人的交往,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淳朴和谐的生活环境。

“玉壶观世龟藏六,竹简雠书豕渡三”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典故,玉壶象征着陈仲醇的高洁品性,龟藏六则暗示他深谙世事而不轻易表露;竹简雠书豕渡三,则可能暗指他在学问上的勤奋与专注,如同猪越过竹简上的字迹一般,既形象又富有哲理。

“只见陶公怡岭上,谁知剑客是图南”两句,通过引用陶渊明和图南(传说中的南方之神)的故事,表达了对陈仲醇高尚人格和超凡脱俗追求的赞美。陶公怡岭上,意味着陈仲醇如同陶渊明一样,享受着自然之美,心境平和;而图南则是对陈仲醇内心深处追求理想与远方的象征。

最后,“近来宝晋先王略,不作兰亭聚讼谈”两句,以宝晋(古代收藏家)和兰亭聚会为例,说明陈仲醇在当今社会中,不随波逐流,不参与无谓的争论,而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整首诗通过对陈仲醇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其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观音院读壁间苏在廷少卿两小诗次韵二首·其二

老去痴顽不受镌,姓名身后更须传。

世间商略无归处,只合长斋绣佛前。

(0)

古风二首·其一

牺象荐清庙,馀材弃沟中。

二者虽甚远,残生其实同。

人当贵其身,岂复论穷通。

宁为原上草,一寸摇春风。

(0)

日用

日用无渊奥,其中妙理存。

但能明物性,不必学玄门。

尽力扶元气,精思去病根。

昔人由此道,推己及元元。

(0)

予素不工书故砚笔墨皆取具而已作诗自嘲

我昔生兵间,淮洛靡安宅。

髧髦入小学,童丱聚十百。

先生依灵肘,教以兔园册。

仅能记姓名,笔砚固不择。

灶煤磨断瓦,荻管随手画。

稍长游名场,粗若分菽麦。

偶窥文房谱,虽慕无由获。

笔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

砚得石即已,殆可供捣帛。

从渠膏粱子,窃视笑哑哑。

(0)

赠拄杖

历险横空捷有神,得来元自剡溪滨。

同为万里江湖客,共见三生风月身。

不怕云中伴凫舄,只愁雨后长龙鳞。

何妨更悟无生理,露柱灯笼一话新。

(0)

题接待院壁

笙歌凄咽离亭晚,回首高城半掩门。

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

未嫌双橹妨攲枕,自是孤舟易断魂。

遥想河桥落帆处,隔江微火认渔村。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贺铸 周必大 李商隐 苏颂 元稹 耶律楚材 黄裳 韩雍 王迈 齐己 宋庠 张雨 陈普 胡宿 李之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