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峰前寺,空来渭上村。
此亭聊可喜,修径岂辞扪。
谷映朱栏秀,山含古木尊。
路穷惊石断,林缺见河奔。
马困嘶青草,僧留荐晚飧。
我来秋日午,旱久石床温。
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
共看山下稻,凉叶晚翻翻。
不到峰前寺,空来渭上村。
此亭聊可喜,修径岂辞扪。
谷映朱栏秀,山含古木尊。
路穷惊石断,林缺见河奔。
马困嘶青草,僧留荐晚飧。
我来秋日午,旱久石床温。
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
共看山下稻,凉叶晚翻翻。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村风光图。开篇"不到峰前寺,空来渭上村"两句,通过对比衬托出诗人并非前往名胜古寺,而是意外地到达了一个偏僻的小村,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
接着,"此亭聊可喜,修径岂辞扪"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偶然发现的亭子感到欣喜,并且对小路进行修整的愉悦心情。这里"聊可喜"表明亭子的美不在于宏伟,而在于其自然和谐;"修径岂辞扪"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份偶遇之美的珍视。
"谷映朱栏秀,山含古木尊"两句,更是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亭子所处环境的秀丽。"谷映朱栏秀"中的"谷"指的是小溪流水,"朱栏"则可能是亭子的栏杆,由此可见亭子的精致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山含古木尊"则描绘了山中古木参天的庄严气势。
诗人随后写道:"路穷惊石断,林缺见河奔。"这里通过"路穷惊石断"表达道路在险峻之处戛然而止,而"林缺见河奔"则展现了穿越树木缝隙间,突然看到河流奔腾的景象。
接下来的"马困嘶青草,僧留荐晚飧。"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和僧侣在此地休憩的情形进行描绘。"马困嘶青草"中,疲惫的马儿在青草丛中发出了微弱的嘶鸣声,而"僧留荐晚飧"则显示了僧人留宿于此,准备晚餐的情景。
"我来秋日午,旱久石床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午后到达这里,长时间干旱使得石头也变得温暖起来,这种细腻之处恰好映射出自然界的微妙变化。
最后,"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共看山下稻,凉叶晚翻翻。"诗人对天气的渴望和对农作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表达了对于及时降临的滋润之雨的期待,而"共看山下稻,凉叶晚翻翻"则是诗人与僧侣共同欣赏山脚下的稻田,以及在微风中摇曳的稻穗,这种宁静祥和的情景让人心旷神怡。
综观全篇,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笔法,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周遭环境的细腻描写,诗人传递出了一种宁静致远、顺应自然的心境。
朝在太行南,暮在太行北。
问余何事苦悤悤,鞍马驱驰常是客。
笑而不答心自知,眷恋浮名好是痴。
昨日朱颜如殢酒,今朝白发已成丝。
远离乡国空劳梦,怅望庭闱有所思。
君宠亲恩俱未报,窃禄无功补盛时。
太行山,不可攀。
谁似山头白云好,才成霖雨便知还。
美人荧荧在何处,海阔天低隔烟雾。
珊瑚零落芙蓉空,咫尺相望迷去路。
翠辇金舆双凤皇,风吹环佩声琅琅。
壶觞狼藉事已往,一日万里愁茫茫。
刘郎竟是谁家客,岁晚霜华林叶赤。
美人荧荧在何处,鸭绿江头江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