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之旅的景象,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开篇“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两句,便设定了一个空间场所,表明诗人行迹已超越了关中平原,进入了更为边远的地带。
接下来的“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则展现了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对比。这里的“山川入虞虢”,形象地描绘了山川蜿蜒曲折的自然景观;而“风俗限西东”则表达了一种地域文化差异的认识,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捕捉到了不同区域间风俗习惯的界限。
在“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的两句中,“树古棠阴在”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静谧,而“耕馀让畔空”则透露出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这里的“耕馀”,是指农事余暇之时,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
最后,“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两句,则通过军队行进中的号角声响,引出了对历史盛世都城——洛阳城的追忆。这里的“鸣笳”,不仅是战争与征途生活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一种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而“行见洛阳宫”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心中对于往昔辉煌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一种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