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划两山,涧狭水逾壮。
乱石遏其流,石碎浮作浪。
下归小池深,千尺雷声放。
何时居此山,抉土洗青嶂。
一水划两山,涧狭水逾壮。
乱石遏其流,石碎浮作浪。
下归小池深,千尺雷声放。
何时居此山,抉土洗青嶂。
这首诗描绘了黄公涧的壮丽景色,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水流与岩石之间的互动,以及水势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首句“一水划两山”,简洁有力地勾勒出黄公涧的地理特征——一条河流穿越两座山峰之间,展现出自然界的壮阔与力量。接着,“涧狭水逾壮”进一步强调了水流在狭窄峡谷中的激荡与壮观,暗示了水的力量和生命力。
“乱石遏其流,石碎浮作浪”描绘了水流遇到障碍时的情景,乱石阻拦了水流的前进,但同时也激发了浪花,形成了动态的美。这种冲突与和谐并存的画面,体现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下归小池深,千尺雷声放”则转换视角,描述了水流最终汇入小池的情景。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水流的声音比作雷声,形象地表现了水势之大,同时也暗示了水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
最后,“何时居此山,抉土洗青嶂”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这样的山水间生活,通过劳动(“抉土”)来净化心灵,达到精神上的洗涤与升华。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黄公涧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何人独立身堂堂,十八公子须髯苍。
凝冰不遣势摧折,清籁时与髯低昂。
兰为兄兮雪为友,燕坐松间自呼酒。
眼花耳热鳞鬣生,千尺龙蛇入挥手。
手中松月自离笔,已见云烟生蓊郁。
傥非白昼堂宇空,真恐幽阴鬼神出。
平生始识颜平原,坚苦绝胜甜中边。
世间画史千金价,惜哉此松不多画。
君不见万岁山下、天池中,赪鲂赤鲤森蚁蜂。
荷阴柳影护深碧,扬鬐鼓鬣何憧憧!
恩波浩荡得所托,异日或可随云龙。
乘舆北狩未及远,鱼已就戮遭群凶。
公然白日恣窃盗,得钱聊复斗酒供。
圣恩自谓守禦固,岂知守者元非忠?
群鲜无知固可负,忍负主意将为容。
又不见苍生与鱼正相似,托身天池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