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五十七,荣名得非少。
报国竟何如,谋身犹未了。
昔尝速官谤,恩大而惩小。
一黜鹤辞轩,七年鱼在沼。
将枯鳞再跃,经铩翮重矫。
白日上昭昭,青云高渺渺。
平生颇同病,老大宜相晓。
紫绶足可荣,白头不为夭。
夙怀慕箕颍,晚节期松筱。
何当阙下来,同拜陈情表。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非少。
报国竟何如,谋身犹未了。
昔尝速官谤,恩大而惩小。
一黜鹤辞轩,七年鱼在沼。
将枯鳞再跃,经铩翮重矫。
白日上昭昭,青云高渺渺。
平生颇同病,老大宜相晓。
紫绶足可荣,白头不为夭。
夙怀慕箕颍,晚节期松筱。
何当阙下来,同拜陈情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我年三首(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荣誉、国家贡献以及个人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首句“我年五十七,荣名得非少”显示出诗人对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但随后的“报国竟何如,谋身犹未了”则表露出了他对于国家贡献和个人生命价值的不确定感。
接着,“昔尝速官谤,恩大而惩小”反映出诗人曾经遭受过官场上的非议,同时也感受到朝廷对他的恩惠与处罚之间的微妙关系。随后的“一黜鹤辞轩,七年鱼在沼”则是借用古代贬官流放到边远地区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将枯鳞再跃,经铩翮重矫”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未来仍有所期望和追求,不愿意就此沉沦。紧接着,“白日上昭昭,青云高渺渺”则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平生颇同病,老大宜相晓”表明诗人对于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和困顿有着深刻的理解,而“紫绶足可荣,白头不为夭”则是对晚年依旧能够保持尊贵地位的自我安慰。
最后,“夙怀慕箕颍,晚节期松筱。何当阙下来,同拜陈情表”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某种仪式或者聚会的期待和向往,这也许是诗人对于人生最后阶段的一种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臣,对于生命、国家和荣誉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感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