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江泛轻舸,江浅挽仍推。
帆影流云度,滩声骤雨来。
川原寒自澹,钲鼓暮相催。
借问天边雁,南飞几日回。
遵江泛轻舸,江浅挽仍推。
帆影流云度,滩声骤雨来。
川原寒自澹,钲鼓暮相催。
借问天边雁,南飞几日回。
这首诗描绘了江上行舟的景象,充满了动态与静谧的对比。首句“遵江泛轻舸”,轻舟在江面上缓缓前行,一个“泛”字,生动地展现了行舟的轻盈与自在。接着,“江浅挽仍推”,江水浅时,人们需要用力拉船或推船前进,这一细节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实际。
“帆影流云度,滩声骤雨来。”这两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帆影如同流动的云朵,给人以飘逸之感;而滩声则像是骤雨急促而来,既有力量感又带有一丝紧张。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使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川原寒自澹,钲鼓暮相催。”“川原”指的是广阔的大地,这里的“寒自澹”描绘了一种寒冷中大地的宁静与淡泊,给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忧郁的感觉。“钲鼓暮相催”则是在傍晚时分,远处传来阵阵锣鼓声,预示着夜晚的来临,也暗示着某种活动即将开始或结束,增添了一份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借问天边雁,南飞几日回。”诗人借问南飞的大雁何时归来,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人的归期却难以预料,这种对比引发了深邃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行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时间、空间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明月逗疏帘,夜沉沉,扶起一枝纤影。
微步惯凌波,寒窗里、合伴梅花凄冷。
风裳水佩,珊珊瘦骨疑扶病。
洗净铅华清欲绝,果似神仙孤迥。
前身应是飞琼,照亭亭、一片水痕如镜。
粉靥漫疑愁,萧疏处、谁识孤高情性。
迢迢银浦,魂归那更游尘境。
风雪天涯寒欲勒,又被素琴弹醒。
年时绣户,记清辉双照。香雾濛濛翠鬟绕。
剩缕金裙在,无计留仙,仙去久、夜夜佩环声杳。
穗帏银烛冷,如水凉秋,长簟空床梦多少。
眉样又初三,印入妆楼,总怅触、画眉京兆。
便月不长圆,也能圆,算第一伤心,有情天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