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春馀絮,孤寒岁晚松。
谁知文有虎,祇道士无龙。
湓浦城相别,蚕丛国再逢。
论心能几许,山水又重重。
飘泊春馀絮,孤寒岁晚松。
谁知文有虎,祇道士无龙。
湓浦城相别,蚕丛国再逢。
论心能几许,山水又重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质所作的《送韩总二首(其二)》。诗中以“飘泊春馀絮,孤寒岁晚松”开篇,描绘了春末时节,柳絮随风飘荡,一片飘零之感;岁末之时,松树独立于寒风之中,显得孤独而坚韧。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含着人生的漂泊与孤独。
接下来,“谁知文有虎,祇道士无龙”,运用比喻手法,将“文有虎”比作文章中有深意或险恶之处,而“道士无龙”则可能暗指某些人表面道貌岸然,实则缺乏真正的才华或品德。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文坛和世态的复杂性。
“湓浦城相别,蚕丛国再逢”,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湓浦城分别后,在遥远的蚕丛国再次相遇的情景。这种重逢充满了意外与惊喜,也暗示了友情的深厚与长久。
最后,“论心能几许,山水又重重”,表达了对朋友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理解的有限性,以及自然界的广阔与复杂。这句话既是对友情的感慨,也是对人生哲理的反思,暗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与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靡靡流火西,鲜飙扫馀燠。
奇怀迈良辰,散步粤山麓。
林峦蔚葱茜,丘壑缭而曲。
振缨蹑崇台,神情若新沐。
绰约台上人,清扬美如玉。
冥心观太初,天地渺一粟。
幻形忘赘疣,委运付亭毒。
浮云寓太虚,不满一捧腹。
悠哉偕友朋,适意此盘谷。
岸帻南斗旁,云溟聘遐瞩。
徜徉四山暝,日入欢未足。
秋声动乔林,飒飒度疏竹。
松灯奚待篝,明月自为烛。
真乐同逍遥,岂必骖黄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