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焦山》
《题焦山》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焦山如伏龟,万古浸碧浪。

举头北顾海,尾负金刹壮。

我闻城东楼,秀色日相向。

松杉数毛发,人物见下上。

欲携浮丘公,据壳恣潜漾。

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iāoshān
sòng / zhānglěi

jiāoshānguīwànjìnlàng

tóuběihǎiwěijīnchàzhuàng

wénchéngdōnglóuxiùxiāngxiàng

sōngshānshùmáorénjiànxiàshàng

xiéqiūgōngqiányàng

xiānfēngjiànyǐnjīnquēhuò访fǎng

翻译
焦山如同伏卧的乌龟,亿万年来浸泡在碧绿的波浪中。
抬头向北望去,海天相连,尾部托着金色的佛塔,显得雄伟壮观。
我听说城东的楼阁,每日都展现出秀美的景色。
松树和杉木犹如长发,人来人往,上下穿梭。
我想要带着仙人浮丘公,乘着龟壳在水中自由漂浮。
仿佛感受到仙风引领,也许能探访到那金色的宫殿。
注释
焦山:形容山形像伏卧的龟。
伏龟:形容山势低矮而平坦。
万古:极言时间之久。
浸:浸泡。
金刹:金色的佛塔。
壮:壮观。
城东楼:城东边的楼阁。
秀色:美丽的景色。
松杉:松树和杉树。
毛发:比喻众多且密集。
浮丘公:传说中的仙人。
恣潜漾:随意在水中漂浮。
仙风:仙人的风范。
引:引导。
金阙:金色的宫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焦山的壮丽景象和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开篇"焦山如伏龟,万古浸碧浪"将焦山比喻为静卧的巨龟,将其悠久而坚固的特性与波涛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历史的沉淀。接着"举头北顾海,尾负金刹壮"则从侧面勾勒出焦山的宏大轮廓,似乎在诉说着它与广阔天际、黄金般坚实之物的联系。

"我闻城东楼,秀色日相向"转而描绘诗人对城东楼的听闻和景色的欣赏,这里的"秀色"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丽。紧接着"松杉数毛发,人物见下上"则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松杉参差不齐的生长状态,以及观者在其间穿行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层次丰富、生机勃勃的自然氛围。

诗尾"欲携浮丘公,据壳恣潜漾。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表达了诗人想要与神仙共游的愿望,以及对超凡之境的向往。在这里,“浮丘公”象征着仙界的使者,而“据壳恣潜漾”则是希望能够进入那神秘而又宁静的水域。最后,"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中“仙风”代表了超自然的召唤,“金阙”则象征着通向仙界的门径,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仙境探寻的渴望。

总体而言,此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焦山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细腻描绘,更透露出诗人对于超越凡尘、追求精神寄托的深切愿望。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再叠前韵四首·其二

石阑金井未经霜,一角疏阴蘸曲塘。

散发飘蓬怨归沐,落花团絮不盈箱。

树缘赐姓怜杨氏,恨写如眉托汉王。

传语行人莫攀折,年年清荫晕花坊。

(0)

怨晓月

寒灯压花光欲沉,空房罗幕深复深。

金鸡唤回关山梦,星河耿耿照妾心。

寒叶敲窗并心碎,金井无人空夕阴。

镜奁香冷清愁冻,如片如缕来相侵。

愿结愁怀化好月,移照天涯诉藁砧。

诉藁砧,怨晓月,一夜相思变华发。

红颜相照会几时,使妾怀忧病心骨。

(0)

附鲤南四弟和作次渔洋山人韵四首·其一

萧萧瑟瑟瘁离魂,蓦地秋风黯玉门。

薄雨催残疏雁影,夕阳绚尽乱鸦痕。

那堪羌笛吹中夜,又是哀蝉送别村。

远道征夫归未得,旗亭往恨不须论。

(0)

秋柳五首·其四

疏烟凉晕暗相望,长路迢迢秋未央。

乌下苏台愁似织,猿鸣巫峡泪沾裳。

江郎才尽风华减,陶令归来姓氏忘。

分占琅琊香一瓣,白门遗恨满青箱。

(0)

扬州杂诗八首八首·其二

雷塘非复旧铅华,多事扁舟滞水涯。

芳草若随人去远,祇应青到玉钩斜。

(0)

过锡山谒李紫璈师

十八滩头路几千,江皋忆别已三年。

于今重向师门过,亲试吴山第二泉。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刘珍 孙楚 段玉裁 周葵 任翻 董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