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头常跨碧山尖,荷斧入林景自添。
鸟语关关岩际落,霞光冉冉帽边粘。
枯枝为业聊家计,野曲无腔信口占。
归径随云茅屋晚,门连山色翠当帘。
脚头常跨碧山尖,荷斧入林景自添。
鸟语关关岩际落,霞光冉冉帽边粘。
枯枝为业聊家计,野曲无腔信口占。
归径随云茅屋晚,门连山色翠当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樵夫在山林间劳作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脚头常跨碧山尖”,生动地展现了樵夫行走于青山之巅的情景,一个“跨”字,既表现了其勤劳的身影,也暗示了山之高峻。接着,“荷斧入林景自添”,形象地描述了樵夫带着斧头进入密林,不仅增添了林间的生机,也预示着他的生活与这片自然紧密相连。
“鸟语关关岩际落,霞光冉冉帽边粘。”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象。鸟儿的啼鸣在岩石间回荡,霞光映照在樵夫的帽子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枯枝为业聊家计,野曲无腔信口占。”这两句揭示了樵夫的生活状态。他以收集枯枝为生,维持家庭生计,同时在野外哼唱无腔调的歌曲,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最后,“归径随云茅屋晚,门连山色翠当帘。”描绘了樵夫归家的场景。随着云雾缭绕的山路,他回到了自己的茅屋,门前的景色如同绿色的窗帘,将山色尽收眼底。这一画面温馨而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樵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海国变民俗,君行领专城。
千室岂云小,所志在苍生。
烈士慕知己,编民归颂声。
驱马登古台,览望穷沧溟。
山云拂露冕,海月生霞旌。
鄙人旧茅屋,桑梓连鸡鸣。
溪流九曲水,门掩三山青。
异时偶樵牧,此日惭簪缨。
因兹送君去,怅望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