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堞参差残照满,春深掩袖重过。
古碑无字野苔和。翠华虚想像,陈迹暗消磨。
知有宓妃无限恨,只余一赋情多。
梵声曾否出烟萝。鱼山青未了,驻马旧东阿。
雉堞参差残照满,春深掩袖重过。
古碑无字野苔和。翠华虚想像,陈迹暗消磨。
知有宓妃无限恨,只余一赋情多。
梵声曾否出烟萝。鱼山青未了,驻马旧东阿。
这首《临江仙》的第二首,由清代诗人史承谦所作,描绘了一幅充满历史沧桑与自然美景交织的画面。
首句“雉堞参差残照满”,以“雉堞”这一古代城墙上的矮墙形象,勾勒出夕阳下城墙的斑驳景象,残阳的余晖洒在参差不齐的城墙上,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历史沉淀的氛围。接下来,“春深掩袖重过”一句,通过女性的动作细节,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春天的感知,增添了几分柔美与哀愁。
“古碑无字野苔和”则将视线转向历史的遗迹,古碑上已无文字可寻,只有野草苔藓覆盖其上,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接着,“翠华虚想像,陈迹暗消磨”两句,通过想象中帝王出行时的仪仗(翠华)与现实中的陈迹对比,表达了对往昔辉煌不再的感慨,以及历史痕迹逐渐被岁月侵蚀的无奈。
“知有宓妃无限恨,只余一赋情多”则引入了神话人物宓妃的故事,暗示了历史人物或事件背后的情感与遗憾,通过“一赋”(可能指某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这些情感的深刻记忆。最后,“梵声曾否出烟萝。鱼山青未了,驻马旧东阿”四句,将视角转向宗教与自然,梵声与烟萝、青葱的鱼山、古老的东阿,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卷,既有对宗教信仰的寄托,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临江仙》通过对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及神话故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历史变迁以及人世情感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