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空林共杳冥,孤灯寒竹自荧荧。
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前闻诵经。
心与空林共杳冥,孤灯寒竹自荧荧。
不知何处小乘客,一夜风前闻诵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夜晚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宿于法华寺的感受娓娓道来。
首句“心与空林共杳冥”,诗人的心境与四周的空寂树林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深远、宁静的氛围。这里的“杳冥”二字,既指出了环境的幽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静与超脱。
次句“孤灯寒竹自荧荧”,描绘了一盏孤零零的灯火在寒冷的竹林中闪烁的情景。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面,更象征着在孤独与寂静中,心灵的光芒依然明亮,不因外界的冷清而熄灭。
第三句“不知何处小乘客”,则引入了一丝神秘与好奇。诗人似乎在询问,是谁在这样的夜晚,悄悄地来到这里,或许是一个寻求心灵慰藉的旅人,又或是某种未知的存在。这一句增加了诗歌的悬念感,让读者不禁想象起那位“小乘客”的形象。
最后一句“一夜风前闻诵经”,点明了夜晚的活动——听诵经声。在微风的轻拂下,诵经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心灵的呼唤,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表达了诗人对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内心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含哲思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