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捲高堂颢露飘,坐收纨扇暑全消。
山腰月转花流席,石齿泉鸣溪入潮。
远戍砧声悬浩月,高楼玉笛起中宵。
炎凉渐入平分候,调燮宁忘望斗杓。
帘捲高堂颢露飘,坐收纨扇暑全消。
山腰月转花流席,石齿泉鸣溪入潮。
远戍砧声悬浩月,高楼玉笛起中宵。
炎凉渐入平分候,调燮宁忘望斗杓。
这首《早秋》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宁静与凉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变换之美。
首联“帘捲高堂颢露飘,坐收纨扇暑全消”描绘了清晨景象,窗帘被卷起,高堂之上飘散着晨露,人们坐在室内,放下扇子,暑气完全消散,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颔联“山腰月转花流席,石齿泉鸣溪入潮”进一步展开画面,山腰间月亮缓缓移动,花影随风摇曳,仿佛在宴席上舞蹈;岩石缝隙中的泉水潺潺作响,溪水似乎也随着节奏涌动,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活力。
颈联“远戍砧声悬浩月,高楼玉笛起中宵”则将视角转向远方和夜晚,远处军营的砧声在浩瀚的月光下回荡,高楼上传来的玉笛声在午夜时分悠扬响起,既体现了边塞的宁静与孤独,又增添了诗意的浪漫。
尾联“炎凉渐入平分候,调燮宁忘望斗杓”总结了季节的变化,炎夏逐渐过渡到凉秋,自然界遵循着规律调整自身,提醒人们不应忘记观察天象以指导生活,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早秋》通过对初秋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活哲思的融合,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明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苍苍暮景翻归鸦,玉房掣锁玉绳斜。
春愁浩荡不可说,东溟皓魄照寒花。
罗浮仙人翠鸾车,水苍锵然戛冲牙。
飞云乱絮相交加,大庾嵯峨阻且遐。
江城入破听不得,策杖矫首还归家。
雪如春愁乱如麻,芳草漠漠生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