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燕颔,将军之相。雪桧霜松,山僧之容。
以是而见,胡来汉现。捩转面目,瞻之不足。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
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
虎头燕颔,将军之相。雪桧霜松,山僧之容。
以是而见,胡来汉现。捩转面目,瞻之不足。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
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
这首诗《为僧作真赞》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通过对“虎头燕颔”、“雪桧霜松”的形象描绘,巧妙地将僧人的外貌与内在精神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首先,“虎头燕颔,将军之相”,诗人以“虎头燕颔”这一形象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的外貌特征,既展现了其威严庄重的一面,又暗示了其内在的坚韧与勇猛,如同一位英勇的将军。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感,也寓意着僧人虽身处佛门,但内心仍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接着,“雪桧霜松,山僧之容”,诗人进一步通过“雪桧霜松”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将僧人的形象与自然界的坚毅生命相融合,象征着僧人如同这些历经风霜而不倒的松树一般,具有超凡脱俗、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自然与僧人精神的契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深化了对僧人形象的理解。
“以是而见,胡来汉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形象的一种独特见解,即无论来自何方,僧人都能展现出其内在的坚定与智慧,如同“胡来汉现”一般,体现了僧人超越地域、文化的普遍性与共通性。
“捩转面目,瞻之不足”,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捩转面目”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强调了僧人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让人在欣赏中不断发现新的层面,难以满足于单一的观感,体现了对僧人形象深入探索的渴望。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这句话通过类比,将僧人聚集的众多弟子比作“在网之鱼”,既赞美了僧人能够吸引众多信徒的非凡魅力,也暗示了僧人教导和影响众生的深远意义。
最后,“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这句诗表达了如果僧人能够继续引导和启迪众生,那么他的影响力将会更加深远,如同在泥土上添加一层更厚的泥土,使根基更加稳固。这里蕴含着对僧人继续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的期待和祝愿。
综上所述,《为僧作真赞》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不仅描绘了僧人的外在形象,更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及其所代表的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
祝融乘权号令酷,赤日黄埃助炎熇。
稚禾枯焦似束薪,涧溪涸竭行成陆。
哀哉斯民瓶罍空,妇叹儿号盈白屋。
已走群望荐牲璧,未见天公鞭蛰伏。
天降灾祲非偶然,毋乃感召由司牧。
一官衣食寄闾阎,何忍鞭箠等犬犊。
本心未丧戒摧戕,于民无恩仅无毒。
黄昏纵谢四知金,白日虚糜五斗粟。
我今自分无寸长,官方久矣宜褫逐。
安得旸雨时若民无饥,挂冠高隐弁山麓。
巨灵施昆刀,劈破青玉笋。
千里插江面,削平如概准。
群冈互起伏,离立车连轸。
独此琨瑶屏,截肪无粟疹。
顶矗日黯黯,趾沉波泯泯。
一线裂石罅,虚中驾阑楯。
香华鬘陀像,澒洞栖谷牝。
凄风飒然来,猱玃度必霣。
安得立三分,言从伯昏暋。
汴州城内风鹤惊,汴州城外连军营。
一夜金堤雷电起,千年玉殿波涛声。
大梁自古繁华地,三市风光最明丽。
西连伊阙作屏藩,北控成皋如带砺。
高帝当年辟草莱,分封万骑自天来。
兰窗仍起飞云殿,树寝还通造字台。
子孙奕祀承青社,议亲常得君王赦。
传来乐府胜河间,制就新声夸邺下。
东风十里覆长堤,万树千条各向西。
珠履尽知公子客,宝钗时见舍人妻。
金梁明月空中度,玉津芳草迷归路。
园内双双蛱蝶飞,桥边队队骅骝驻。
双双队队更如何,紫陌朱城拂逝波。
自言百岁来歌舞,自谓三时竞绮罗。
绮罗歌舞无穷极,炎天烽火嗟何及!
北地谁知青犊鸣,东门忽见黄虬入。
飘零雉堞少人行,牙旗大纛自纵横。
波翻夏后前朝庙,潮打梁王旧日城。
故侯冷落悲徒步,新鬼荒荒泣烟雾。
鹳雀高栖敖氏仓,鸳鸯虚抱相思树。
至今榛棘尚成行,落日寒沙古战场。
无忌已知新去魏,相如不复远游梁。
游人对此空嗟棹,胡笳芦管声中老。
牧马常过屠肆旁,射雕每向彝山道。
凄凉今古不须哀,极目秋风万里开。
试向东都更长眺,铜驼金谷半荒垓。
《汴梁行》【清·章静宜】汴州城内风鹤惊,汴州城外连军营。一夜金堤雷电起,千年玉殿波涛声。大梁自古繁华地,三市风光最明丽。西连伊阙作屏藩,北控成皋如带砺。高帝当年辟草莱,分封万骑自天来。兰窗仍起飞云殿,树寝还通造字台。子孙奕祀承青社,议亲常得君王赦。传来乐府胜河间,制就新声夸邺下。东风十里覆长堤,万树千条各向西。珠履尽知公子客,宝钗时见舍人妻。金梁明月空中度,玉津芳草迷归路。园内双双蛱蝶飞,桥边队队骅骝驻。双双队队更如何,紫陌朱城拂逝波。自言百岁来歌舞,自谓三时竞绮罗。绮罗歌舞无穷极,炎天烽火嗟何及!北地谁知青犊鸣,东门忽见黄虬入。飘零雉堞少人行,牙旗大纛自纵横。波翻夏后前朝庙,潮打梁王旧日城。故侯冷落悲徒步,新鬼荒荒泣烟雾。鹳雀高栖敖氏仓,鸳鸯虚抱相思树。至今榛棘尚成行,落日寒沙古战场。无忌已知新去魏,相如不复远游梁。游人对此空嗟棹,胡笳芦管声中老。牧马常过屠肆旁,射雕每向彝山道。凄凉今古不须哀,极目秋风万里开。试向东都更长眺,铜驼金谷半荒垓。
https://shici.929r.com/shici/GPE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