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宋代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随缘而行的生活态度。首句“不住唐朝寺”,表明诗人并非长期驻守于某一处寺庙,而是游历四方,体验不同的寺院生活。接着,“闲为宋地僧”则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两句,形象地展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与世无争的心态。三事衲指的是僧人的日常衣物,一枝藤可能象征着某种随身携带的物品,或是比喻诗人与过去朋友之间的联系。这两句通过朴素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哲学。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进一步展示了诗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乞食随缘,意味着他不拘泥于固定的饮食来源,而是顺应自然,随缘而行;逢山任意登,则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未知的好奇,展现出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最后,“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他人相遇时能够相互理解、包容的心愿。岭南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地区的泛称,这里可能暗含诗人希望人们不要以地域或传统观念来评价他的生活选择,而是能够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宋代僧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以及诗人对于自由、随缘、淡泊生活的向往和实践。
倚楼看,霜融素瓦,路近烟碛。弦索繁声渐发。
镫帘动影似织。听一串、清歌珠历历。
顿折荡、千结柔肠,问座中、谁是远行客。
衫纻尽沾湿。恻恻。死生便分疏隔。
况嫠妇、空闺催机杼,悲甚遗孤泣。
忽战场桴鼓,春雷飘疾。
寸心万感,凭仗他、倾吐牢愁冤抑。
年少事、风流云散,揗华发。壮志半蚀。
遣情处、翻教恨更积。醉归去、独拥寒衾,漏碎滴。
惊魂缥缈疑终拍。
江湖悠悠行路人,乾坤落落一士贫。
怀中久灭祢生刺,世上但垫林宗巾。
身宫磨蝎屡坎坷,文字相知尚较可。
空山玄鹤又逢君,前辈前莲应识我。
高谭扪虱四座惊,白发不许头上生。
看君著书盈几尺,使酒我自歌花卿。
鸢肩火色风尘面,铸铁心肝终不变。
东南日出长相思,西北楼高独不见。
渐离击筑荆卿歌,相乐相泣当奈何。
眼中万古泪常有,天下一石才无多。
英雄入道须学问,抑塞岂抱寻常恨。
洛阳年少尔何人,放胆文章《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