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郡端如理乱丝,范公往矣欲谁师。
典刑犹有堂中像,光艳长存壁上诗。
未报国恩嗟老去,不逢人杰恨生迟。
一尊坐对鄱江月,耿耿忠怀祇自知。
理郡端如理乱丝,范公往矣欲谁师。
典刑犹有堂中像,光艳长存壁上诗。
未报国恩嗟老去,不逢人杰恨生迟。
一尊坐对鄱江月,耿耿忠怀祇自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对范仲淹在鄱阳为官时所作诗歌的追和之作,体现了对范仲淹理政才能与高尚品德的敬仰之情。
首联“理郡端如理乱丝,范公往矣欲谁师”,以比喻的手法,将治理郡县比作梳理乱丝,形象地描绘了范仲淹处理政务的细致与高效。同时,表达了对范仲淹离世后无人能效仿其治政之道的感慨。
颔联“典刑犹有堂中像,光艳长存壁上诗”,赞美范仲淹的典范形象至今仍存在于堂中的塑像之中,而他的光辉事迹则通过墙壁上的诗句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颈联“未报国恩嗟老去,不逢人杰恨生迟”,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在范仲淹在世时向他学习,以及未能在更年轻时遇到这样的人杰的遗憾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范仲淹未完成报答国家之恩的惋惜。
尾联“一尊坐对鄱江月,耿耿忠怀祇自知”,诗人独自坐在郡斋中,面对着鄱江的明月,内心充满了对范仲淹忠贞不渝精神的敬仰与共鸣。这不仅是对范仲淹个人品质的颂扬,也是对自己坚守忠诚之心的自我激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范仲淹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家的崇高敬意,以及对自身品格修养的深刻反思。
我闻脩竹阴,清邃不受暑。
安得十亩馀,其中创幽墅。
日长惟鸟声,昼静无人语。
习习来微风,萧萧堕寒雨。
呼儿出柴扉,垂纶坐沙渚。
斯志久未遂,世路今弥阻。
新诗何起予,风味胜清醑。
自怜拘一官,隐逸愧前古。
好梦只林泉,羁踪犹粪土。
岂能学贪夫,忘身徇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