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高隐傍城南,疏柳三株带竹庵。
镇日仓庚相对语,有时弥勒与同龛。
雄心老去甘头责,世局年来悟手谈。
尔后升沉付沧海,蓍床谢客不须探。
先生高隐傍城南,疏柳三株带竹庵。
镇日仓庚相对语,有时弥勒与同龛。
雄心老去甘头责,世局年来悟手谈。
尔后升沉付沧海,蓍床谢客不须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城南的先生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氛围。首句“先生高隐傍城南,疏柳三株带竹庵”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隐士的居住环境,疏落的柳树与竹林围绕着他的居所,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
接下来,“镇日仓庚相对语,有时弥勒与同龛”两句,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与仓庚(即黄鹂鸟)的对话和与弥勒佛共处一室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仓庚的鸣叫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弥勒佛的包容与慈祥,都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雄心老去甘头责,世局年来悟手谈”则表达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隐士逐渐放下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转而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事。手谈,即围棋,象征着隐士在晚年通过棋艺来领悟人生的智慧和策略,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超脱。
最后,“尔后升沉付沧海,蓍床谢客不须探”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淡然态度,认为个人的荣辱得失都已交给广阔无垠的大海去评判,不再需要通过占卜等手段去预测或干预。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是对隐逸生活哲学的深刻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人生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