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南山一翠屏,秋来晴霭转分明。
眼前数点疑相似,却唤回桡傍岸行。
最忆南山一翠屏,秋来晴霭转分明。
眼前数点疑相似,却唤回桡傍岸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水上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首句“最忆南山一翠屏”,诗人以“翠屏”比喻南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色青翠欲滴,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屏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触动。这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将静态的山景赋予了动态的美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色的鲜活与生机。
次句“秋来晴霭转分明”,点明了时节与天气的变化。秋天的晴空之下,云雾散去,景色变得格外清晰。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澄明。晴霭的消失,象征着外界环境的纯净与和谐,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清明与超脱。
后两句“眼前数点疑相似,却唤回桡傍岸行”,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在舟行的过程中,诗人注意到远处水面漂浮的几点物象,它们似乎与记忆中的某样事物相似,引发了诗人的好奇与思考。这种相似性不仅激发了诗人的好奇心,也引发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联想。最终,诗人选择“唤回桡傍岸行”,即暂时停下船桨,靠近岸边,仔细观察这些相似的物象。这一行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入探索与欣赏,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微妙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艺术氛围。
秋雨送新凉,一朝遍四隩。
既入贵人堂,亦来寒士谷。
亦滋荒陬草,亦实良畴谷。
世眼过分析,造物笑拘蹙。
云霞布长空,山川罗禹服。
锦绣满乾坤,不禁万人目。
隔篱羡他人,枉自隘其腹。
如爱袖中藏,不容珍在椟。
达人自大观,恢恢剖边幅。
我生从何来,请君且三复。
此日今还得,朝辉耀扶桑。
厥初赤子心,悬象并穹苍。
无端过浮云,暂掩本灵光。
努力事拂拭,依然露元阳。
理欲判危微,规矩成员方。
尘埃去弗来,真气泄针芒。
日新又日新,其何用不臧。
性非犹杞柳,仁义宁贼戕。
无为彼教惑,吾道掷秕糠。
大哉羲孔易,洗心密退藏。
不效浅薄子,争斗群卉芳。
天地人鼎立,至大而至刚。
欲仁斯仁至,安所置彷徨。
南方文学古,东林岁月长。
继往开来兹,平步履康庄。
念我踰五十,惭愧闇然章。
从前所萦萦,不脱名利场。
何当一奋跃,藩决失羸羊。
日知其所无,月能幸无忘。
果能此道矣,虽柔而必强。
浩渺重溟波,一苇自堪航。
流光不相贷,迅速转无常。
朝闻夕死可,仁者寿不亡。
若不及时敏,老至空悲伤。
中行未易几,必也狷与狂。
《万历甲辰秋东林书院落成步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诗韵》【明·顾允成】此日今还得,朝辉耀扶桑。厥初赤子心,悬象并穹苍。无端过浮云,暂掩本灵光。努力事拂拭,依然露元阳。理欲判危微,规矩成员方。尘埃去弗来,真气泄针芒。日新又日新,其何用不臧。性非犹杞柳,仁义宁贼戕。无为彼教惑,吾道掷秕糠。大哉羲孔易,洗心密退藏。不效浅薄子,争斗群卉芳。天地人鼎立,至大而至刚。欲仁斯仁至,安所置彷徨。南方文学古,东林岁月长。继往开来兹,平步履康庄。念我踰五十,惭愧闇然章。从前所萦萦,不脱名利场。何当一奋跃,藩决失羸羊。日知其所无,月能幸无忘。果能此道矣,虽柔而必强。浩渺重溟波,一苇自堪航。流光不相贷,迅速转无常。朝闻夕死可,仁者寿不亡。若不及时敏,老至空悲伤。中行未易几,必也狷与狂。
https://shici.929r.com/shici/dQWrmP7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