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炬千釭照一城,彩舟犹听棹歌声。
铁车空驾黎阳石,岂悟碑来祸已成。
万炬千釭照一城,彩舟犹听棹歌声。
铁车空驾黎阳石,岂悟碑来祸已成。
这首诗《读唐遗录六绝(其三)》由宋代诗人王庭圭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与命运、历史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洞察。
首句“万炬千釭照一城”,以壮丽的灯火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繁华与辉煌的氛围,暗示了历史中某个时期或某座城市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表面的辉煌掩盖不了深层的问题和危机,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次句“彩舟犹听棹歌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扬的画面,彩舟在水上轻轻摇曳,船上的歌者唱着悠扬的歌曲。这一场景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前文繁华景象的延续,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变故。歌声的悠扬与即将到来的危机形成了一种反差,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接下来的“铁车空驾黎阳石”,通过具体的物象——铁车和黎阳石,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中的某种象征意义。铁车代表权力的工具,而黎阳石则可能象征着某种不可逆转的命运或历史的基石。这句诗暗示了权力的运作往往与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相冲突,即使是最强大的力量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最后一句“岂悟碑来祸已成”,点明了主题,揭示了历史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碑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记录历史的载体,也可能是某种预兆或警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即人们往往在灾难降临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那时已经为时过晚。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醒,提醒人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权力、命运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