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栗玉刻蜂房,巧向梢头取次妆。
羞得江梅都避舍,满园不见一枝芳。
谁将栗玉刻蜂房,巧向梢头取次妆。
羞得江梅都避舍,满园不见一枝芳。
这是一首描写蜡梅的诗歌,通过对蜡梅独特外观和生长习性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
"谁将栗玉刻蜂房"一句,以精巧的比喻形容蜡梅花蕾的形态,既强调了其外观上的精致,也暗示了蜡梅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不拔。"巧向梢头取次妆"则进一步描摹蜡梅花朵开启之际的细腻美感,梢头即是枝尖,蜡梅在最末梢处绽放,更显得其独特。
接着,“羞得江梅都避舍”一句,通过蜡梅与其他梅花相比的设定,传达了一种诗人对蜡梅之美的赞叹。这里的“羞得”,并非贬义,而是形容蜡梅之独特和卓尔不群,使得其他梅花都像是避而远之。
最后,“满园不见一枝芳”则进一步强化了蜡梅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意象。这里的“满园”,指的是整个园林,而“不见一枝芳”却突出了蜡梅的孤独与特别,使得诗人对其有着更深层次的欣赏和感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蜡梅外观和生长习性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独特性以及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海上三神山,虚无切太清。
黄金装宫阙,白玉三重城。
非丝复非竹,音响何泠泠。
谁能为此曲,无乃安期生。
凤凰舒羽仪,玄鹤集云亭。
身世在何许,耳目殊音形。
长跽谢仙翁,下界俱含情。
何当三万里,随风送天声。
山鸟何太奇,五文分毛质。
渴饮元露浆,饥食碧梧实。
终年不飞鸣,时为幽人出。
我欲执此鸟,施罗叹无术。
神物任变化,何必相促迫。
昔有孤高士,炼食朱明陲。
丹成日飞升,遗灶今在兹。
旷哉超世心,千古有馀思。
黄鹄不可驭,欲往终难期。
置此杳冥事,攀云信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