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生命流逝和岁月更迭的深刻感悟。开篇"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两句,表达了年轻时对节日的热爱与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情感变化和悲哀。
接着"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一句,诗人表明自己并不遵循传统习俗,而是希望通过饮酒和交流来寻求内心的平静。这里的“艾符”可能指的是古代端午节时佩戴或服用的避邪物,如菖蒲、艾草等,象征着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则是形容岁月带来的生理变化——头发渐渐变白,以及岁月的流逝如同照亮眼睛的光芒一般清晰可见。这里诗人用“鬓丝”指代白发,用“榴锦”隐喻年华,通过对比突出了时光易逝。
最后两句"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长河中的个人渺小。诗人感慨万千地指出,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在漫长的岁月面前都不过是一瞬间,而那些曾经留下名字的人,多数已经被历史湮没,只有极少数得以流传。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节日感悟、生命更迭和历史无常的深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记凤凰城下,走飞骑、扈龙舟。
正春水生波,头鹅落雪,风偃貂裘。
西南宪司高选,自并汾以去数君侯。
处处随车有雨,行行白简生秋。今年冠盖驻梁州。
民物沸歌讴。看绿水平田,人家烟火,桑柘鸣鸠。
辉辉虎头黄节,道看看、飞下日边头。
尽把中原山色,与君同醉南楼。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