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节伸眉且自宽,与民同乐是民官。
宴酣岂为残更促,醉兀何妨万目观。
舞袖飘飘凌夜月,灯山闪闪战春寒。
孤城谁谓萧疏甚,无愧途人即可欢。
令节伸眉且自宽,与民同乐是民官。
宴酣岂为残更促,醉兀何妨万目观。
舞袖飘飘凌夜月,灯山闪闪战春寒。
孤城谁谓萧疏甚,无愧途人即可欢。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佳节,官员与民众同乐的场景。诗人韦骧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乐。首句“令节伸眉且自宽”,点明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人们在节日中得以放松心情。接着,“与民同乐是民官”一句,表达了官员应当与百姓共享欢乐的理念,体现了古代官民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宴酣岂为残更促,醉兀何妨万目观。”这两句描绘了宴会的热烈场面,即使时间已晚,也无人在意,人们尽情享受,甚至有些微醺,但这种欢乐并未引起众人的反感或非议,反而成为了一种共同的享受。接下来,“舞袖飘飘凌夜月,灯山闪闪战春寒。”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舞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美丽景象,以及灯火辉煌、照亮寒冷春夜的壮观情景,营造出一种既浪漫又热烈的节日氛围。
最后,“孤城谁谓萧疏甚,无愧途人即可欢。”诗人以“孤城”反衬出节日的热闹非凡,即便是偏远之地,也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无需担心外人的评价,只要能带给人们快乐,便是最大的满足。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盛况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繁荣景象,也传达了诗人对和谐社会、共享欢乐的美好愿望。
瑟瑟秋声,萧萧天籁,满庭摇落空翠。
数遍丹枫,不见叶间题字。
人何处、千里婵娟,愁不断、一江流水。
遥睇。
见征鸿几点,碧天无际。
怅望月中仙桂。
问窃药佳人,谁与同岁。
把镜当空,照尽别离情意。
心里恨、莫结丁香,琴上曲、休弹秋思。
怕里。
又悲来老却,兰台公子。
沙堤香软。
正宿雨初收,落梅飘满。
可奈东风,暗逐马蹄轻卷。
湖波又还涨绿,粉墙阴、日融烟暖。
蓦地刺桐枝上,有一声春唤。
任酒帘、飞劝画楼晚。
便指数烧灯,时节非远。
陌上叫声,好是卖花行院。
玉梅对妆雪柳,闹蛾儿、象生娇颤。
归去争先戴取,倚宝钗双燕。
听得提壶沽美酒。
人道杏花深处有。
杏花狼藉鸟啼风,十分春色今无九。
麝煤销永昼。
青烟飞上庭前柳。
画堂深,不寒不暖,正是好时候。
团团宝月纤手。
暂借歌喉招舞袖。
真珠滴破小槽红,香肌缩尽纤罗瘦。
投分须白首。
黄金散与亲和旧。
且衔杯,壮心未落,风月长相守。
池塘生春草。
数尽归鸿人未到。
天涯目断,青鸟尚赊音耗。
晓月频窥白玉堂,暮雨还湿青门道。
巢燕引雏,乳莺空老。
庭际香红倦扫。
乾鹊休来枝上噪。
前回准拟同他,翻成病了。
欲题红叶凭谁寄,独抱孤桐无心挑。
眉间翠攒,鬓边霜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