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
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
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养性的生活状态。开篇“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表明诗人对古籍的研习已经到了极致,但却感到这些知识似乎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用途相去甚远,只是一种无用的堆积。这里,“六经”通常指的是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等,而“捣枯藤”则是古人编写竹简的一种方式,枯藤可能象征着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知识体系。
接着,“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生活的放弃。这里,“杵臼”是古代女子捣米的工具,而“深藏”则意味着远离尘嚣;“采楮舂桑”则是指采摘植物、纺织等田园生活,"事已更"表明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转向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知识与现实、世俗与隐居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也蕴含着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逃避。在宋代文人眼中,这样的生活选择是理想化的隐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