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鹊为吉,人多喜其鸣。
世以鸦为凶,鸣多人辄嗔。
吉凶一以定,嗔喜此焉分。
相彼新罗鹞,于何分爱憎。
群鸦竞喧集,有耳若不闻。
一鹊不相容,搏击以为能。
不知鹊可喜,甘与鸦为群。
妒善复党恶,鸷悍徒不仁。
石显怙权宠,望之不容身。
林甫擅柄用,何有乎九龄。
宁为望之辱,不作石显荣。
宁为九龄死,不作林甫生。
邪正苟倒置,是非竟难陈。
人事无不然,何独此微禽。
世以鹊为吉,人多喜其鸣。
世以鸦为凶,鸣多人辄嗔。
吉凶一以定,嗔喜此焉分。
相彼新罗鹞,于何分爱憎。
群鸦竞喧集,有耳若不闻。
一鹊不相容,搏击以为能。
不知鹊可喜,甘与鸦为群。
妒善复党恶,鸷悍徒不仁。
石显怙权宠,望之不容身。
林甫擅柄用,何有乎九龄。
宁为望之辱,不作石显荣。
宁为九龄死,不作林甫生。
邪正苟倒置,是非竟难陈。
人事无不然,何独此微禽。
这首诗名为《鹊鸦行》,创作于宋末元初之交,作者是当时的文学家于石。这首诗通过描写人们对鹊和鸦两种鸟类不同的态度,来反映出人世间对吉凶善恶的不同评价,以及这种评价在社会中的普遍性。
诗中开篇即指出了世人对于鹊的喜爱与鸦的憎恶,并以此为引,展开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相彼新罗鹞,于何分爱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简单划分善恶的行为持有疑问的态度。在诗人眼中,这种区别并非绝对,而是一种社会习俗。
接着,“群鸦竞喧集,有耳若不闻。一鹊不相容,搏击以为能。”这两句描绘了人们对于鸦鸣声的漠视,以及在发现单独的鹊时便会无端地攻击它,这种行为显示出一种盲目的跟随和排斥异己。
“不知鹊可喜,甘与鸦为群。妒善复党恶,鸷悍徒不仁。”诗人质疑人们对于鹊的喜爱,并指出了在实际中,人们往往会与本应厌恶的对象(比喻为鸦)为伍,而对待真正的善良却表现出妒忌和排斥,这种行为既无道德也缺乏仁心。
最后,“石显怙权宠,望之不容身。林甫擅柄用,何有乎九龄。”以及“宁为望之辱,不作石显荣。宁为九龄死,不作林甫生。”这些句子中提及了历史上的两个典故,即石显和林甫,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权势的滥用和不公正的执法。在诗人的价值观中,宁愿遭受侮辱也不愿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不义之人。
整首诗通过对鹊鸦不同待遇的描写,批判了社会上的盲目跟风、道德沦丧和权力滥用,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与公平的渴望,以及对人世间是非混淆的深刻反思。
君不见,秋空月,十二阑干照圆缺。
金波半泻落苍茫,欲与人间洗炎热。
又不见,春空云,卷舒重叠成氤氲。
一片飞来不盈把,翛然殿阁生微薰。
匠意经营削寒玉,方寸机关巧装束。
云青月白指掌间,伐尽剡藤犹未足。
我欲扬仁风,置之怀袖中。
乘时致身贵有用,乾坤阖辟谁为功。
赤日迟迟驻南陆,却忆闾阎苦蒸溽。
咫尺一动摇,引领望清肃。
云有阴,月有阴,卷舒圆缺皆天心。
安得春云秋月十万里,尽令四海除烦襟。
八月秋高天宇清,东篱菊绽黄金英。
感君惠我纷数茎,根连宿土何敷荣。
为爱晚节风霜更,妍华不肯青春争。
閒来移植临轩楹,晴窗对坐逸兴生。
有时凭阑诗欲成,幽香馥馥供吟情。
有时歌啸清樽倾,佳色粲粲阶前呈。
夕餐落英闻屈平,古来不独陶渊明。
何当过我解我酲,与君同结岁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