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吕功勋岂不巍,未闻赐券贷其非。
设逢乌喙终何益,少伯真能早识几。
伊吕功勋岂不巍,未闻赐券贷其非。
设逢乌喙终何益,少伯真能早识几。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戏题钱氏铁券三首(其二)》。通过这首诗,乾隆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伊尹和吕尚功勋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权贵特权的反思。
首句“伊吕功勋岂不巍”,直接赞美了伊尹和吕尚的卓越功勋,将他们的成就比作巍峨的山峰,强调了他们对历史的巨大贡献。接着,“未闻赐券贷其非”则转而探讨权力与道德的关系,提出在给予权贵特权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可能带来的非正义行为。这里“赐券”可以理解为给予特权或豁免权,而“贷其非”则是允许或放纵错误行为的发生。
“设逢乌喙终何益”,进一步深化了对特权问题的思考。乌喙在这里象征着祸害,即使给予权贵以特权,如果他们滥用权力,最终只会带来祸害,这种做法并无益处。最后,“少伯真能早识几”则以历史人物少伯为例,表达了对那些能够预见并避免错误行为的人的赞赏,暗示了对早期预防和正确引导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功臣的卓越与权贵特权的潜在危害,以及对正确行为的倡导,展现了乾隆对于历史、道德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
昔者岩穴客,多随辟书起。
荣名耀山泽,高阁下闾里。
此道不复振,此时竟已矣。
不图廷中贤,有意及之子。
十年困乡书,三黜竟不仕。
一朝遘知音,籍籍到天耳。
穷通谅有数,自古多若此。
年华犹未晚,富良方自治。
伐木情所深,弹冠坐增喜。
请歌反招隐,以激南州士。
君家颍川上,时论数八龙。
声华自照映,远与高阳同。
季慈又青出,秀气凌秋空。
安步可远到,何为菰芦中。
会稽自禹来,山水天下雄。
古人每独往,胜事殊未穷。
聊欲因弦歌,登临极江东。
超然语高迈,令人愧樊笼。
我昔更此邑,稚年尚儿童。
迩来成梦寐,自笑成秃翁。
安得方寸金,换君腰下铜。
越吟不自然,极目南飞鸿。
华星烂长天,明月被清池。
良景岂易得,佳宾共在兹。
形骸久相忘,卮酒安足辞。
高歌激风飙,宜笑散春晖。
中置浩长叹,民生信多为。
非无逍遥乡,固在閒暇时。
及尔不快饮,岁月忽欲驰。
世事纷悠悠,放言为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