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斜日出云津,访古登临感慨频。
鹦鹉不吟梁浦月,铜鞮空唱岘山春。
雍台树色西连楚,樊口桃花北向秦。
下马便寻羊叔子,看碑几度欲沾巾。
断桥斜日出云津,访古登临感慨频。
鹦鹉不吟梁浦月,铜鞮空唱岘山春。
雍台树色西连楚,樊口桃花北向秦。
下马便寻羊叔子,看碑几度欲沾巾。
这首《岘山怀古》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鸣雷所作,通过描绘岘山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首联“断桥斜日出云津,访古登临感慨频”,开篇即以断桥和斜阳为背景,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断桥与斜日的景象,不仅勾勒出岘山的自然风光,也暗含了历史的沧桑感。诗人在此处访古登高,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多的是对过往历史的深深感慨。
颔联“鹦鹉不吟梁浦月,铜鞮空唱岘山春”,运用了典故,将岘山的历史与文化融入其中。鹦鹉不复吟唱梁浦的月色,铜鞮的歌声在岘山的春光中显得空灵而寂寥。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岘山的静谧与历史的沉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颈联“雍台树色西连楚,樊口桃花北向秦”,进一步扩展了岘山的地理范围,将它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相联系。雍台的树色延伸至楚地,樊口的桃花则向着秦地,这种跨越时空的描绘,既展现了岘山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也寓意着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尾联“下马便寻羊叔子,看碑几度欲沾巾”则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下马之后,直接寻找着羊祜(字叔子)的遗迹,表明了他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在碑文前,诗人多次想要落泪,这不仅是对羊祜功绩的感慨,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通过这一细节,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岘山怀古》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岘山及其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历史变迁的深思熟虑。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https://shici.929r.com/shici/4jjLq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