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目流光口带髭,梵书真诀镇相随。
茅山道士烧丹伴,天竺先生授记师。
毛制氎袍寒日著,?装金碗食时持。
游踪又逐閒云去,沧海重来未有期。
深目流光口带髭,梵书真诀镇相随。
茅山道士烧丹伴,天竺先生授记师。
毛制氎袍寒日著,?装金碗食时持。
游踪又逐閒云去,沧海重来未有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目炯炯、面带胡须的僧人形象,他精通梵文秘籍,身边总是带着重要的丹书真诀。他的身份似乎与道教和佛教都有联系,既是茅山道士的同伴,又是天竺高僧的弟子。在寒冷的日子里,他穿着毛氎袍,手持金碗进食,生活简朴而修行严谨。诗中透露出僧人云游四海的闲逸踪迹,他再次踏上旅程,不知何时才能回归,给人留下对未知旅途的想象和对重逢的期待。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修行者的形象,展现了其独特的僧道双重身份和飘渺的生活状态。
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连翩游客子,于冬服凉衣。
去家千里馀,一身常渴饥。
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忧心常惨戚,晨风为我悲。
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
仰视云间星,所若割长帷。
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
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
明月照高楼,流光散幽帷。
佳人理纨素,微步出中闺。
寒节戒秋序,君今畴寄衣。
攘袂展皓腕,拭杵向南阶。
微芳动轻袖,砧响一何哀。
盈箧烂缯绮,历历手自开。
嗛嗛默独念,为君密制裁。
不惜制裁苦,但伤人事乖。
愿假中线迹,寄妾日夜怀。
明晦每无常,人道岂不然。
归云徂靡馀,日华耀清涟。
戚愉繄为谁,喟然想千年。
姑苏宠宰嚭,越孤辞会山。
梅将辅番君,范子逝不还。
乖岁君子贫,枉寻矜大贤。
时霖润万物,莸蕙乃同妍。
东门可栖迟,归欤聿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