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针寒不待拈,金炉香烬亦慵添。
月移花影偏当户,风搅游丝故入帘。
绣线针寒不待拈,金炉香烬亦慵添。
月移花影偏当户,风搅游丝故入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居闺中的女子在寒冷夜晚的孤独与愁绪。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对日常琐事的厌倦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反应。
首句“绣线针寒不待拈”,以绣线为引子,暗示了女子的闲适生活,但“寒”字一出,便透露出一丝凄凉之感,仿佛连手中的绣线都感受到了冬夜的寒冷,不再愿意被她拿起。这不仅是对天气的描述,也是对女子心境的暗喻,她或许正因某种原因而感到心寒,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次句“金炉香烬亦慵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金炉中的香已经燃尽,却懒得去添加新的香料,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女子内心的懒散与疲惫。她对生活的态度从积极主动转为消极怠惰,反映出她内心的空虚和对现状的不满。
接下来,“月移花影偏当户”,月亮的移动使得花影投射在窗户上,这一景象既美丽又略带寂寞。花影的“偏当户”不仅描绘了光影的变化,也暗示了女子的视线始终停留在门口,可能是在等待或期盼着什么,但现实总是让她失望。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动态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最后,“风搅游丝故入帘”,风吹动着游丝,让它们故意穿过帘子,这一举动似乎是对女子的一种挑衅,或是自然界的某种戏谑。游丝的轻盈与帘子的固定形成对比,暗示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这也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与女子内心的平静与封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场景,展现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日常生活的厌倦,也有对外界期待的失落,以及对自我状态的反思。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诗人成功地传达了闺中女子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体验。
滇南侍御人中杰,气如虹霓耿不灭。
壮猷早著剪萑苻,正色俄看冠朝列。
维时明祚丁未造,劫火烧天百川竭。
弄兵剧贼覆神州,食肉谋夫营蚁穴。
可怜国事无可为,但见乾坤日流血。
阉人夜半开九门,百万黄巾拥丹阙。
君王披发殉山河,宰执全躯效臣妾。
大臣命重小臣轻,劲草何知疾风烈。
一呼巷战千人靡,身首分馀立如铁。
但教心与赤日悬,肯惜身随天柱折。
腐肉馨香何处归,悯忠寺畔埋冰雪。
风雨犹闻啸国殇,沧桑未许磨残碣。
易名巨典隆圣代,特采嘉言表奇节。
百年幽沕一朝显,六诏山川增皦洁。
丈夫七尺即泰山,取义成仁在勇决,不尔芳名何卓绝。
君不见同时多少偷生人,一念蹉跎成瓦裂。
《赵忠悯公得谥诗》【清·邵岷】滇南侍御人中杰,气如虹霓耿不灭。壮猷早著剪萑苻,正色俄看冠朝列。维时明祚丁未造,劫火烧天百川竭。弄兵剧贼覆神州,食肉谋夫营蚁穴。可怜国事无可为,但见乾坤日流血。阉人夜半开九门,百万黄巾拥丹阙。君王披发殉山河,宰执全躯效臣妾。大臣命重小臣轻,劲草何知疾风烈。一呼巷战千人靡,身首分馀立如铁。但教心与赤日悬,肯惜身随天柱折。腐肉馨香何处归,悯忠寺畔埋冰雪。风雨犹闻啸国殇,沧桑未许磨残碣。易名巨典隆圣代,特采嘉言表奇节。百年幽沕一朝显,六诏山川增皦洁。丈夫七尺即泰山,取义成仁在勇决,不尔芳名何卓绝。君不见同时多少偷生人,一念蹉跎成瓦裂。
https://shici.929r.com/shici/rxPVV.html
先生延陵老子孙,娄江科第推高门。
名流冠盖世虽换,豪士风流今尚存。
忆昔从兄宦锦水,芒鞋茧足荆棘里。
百口长悲殉乱离,一身何幸还乡里。
草堂丝管秋风寒,谱出新声《行路难》。
共传顾曲周公瑾,谁识哀时庾子山?
三十年来头已白,萧然放散江湖客。
博场酒社共追欢,画笔棋枰兼负癖。
西南近日羽书传,重见公孙跃马年。
人间多少沧桑事,付与先生一醉眠。
思陵在位十七载,四海分崩成瓦解。
去年失楚今失秦,大梁水决武昌焚。
虎豹九关谁与守,三军倒戈百姓走。
君王仗剑死煤山,母后宫中殉玉环。
桐棺一寸道旁置,故老行人多掩涕。
入庙应呼十四皇,儿家何罪致天亡?
新鬼号咷旧鬼哭,钟虡惨裂灯无光。
高勿哀,文勿怒,自古兴亡有天数,顺处得来顺处去。
君不见宋家遗骨瘗冬青,昌平郁郁松楸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