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恤冤人兮,何夺我慈亲兮。
有理无申兮,痛哉安诉陈兮。
天不恤冤人兮,何夺我慈亲兮。
有理无申兮,痛哉安诉陈兮。
这首诗是一位不知名的唐代诗人所作,通过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深处的哀伤与无奈。诗中的“天不恤冤人兮”表达了诗人对上苍不公、命运不济的悲观态度,这种感觉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它反映了一种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何夺我慈亲兮”则是诗人失去亲人后的哀痛之情,慈亲可能指的是故去的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的离世。这个词组传达了深刻的悲伤和对逝者的怀念,同时也隐含了一种无力感,因为在古代社会中,亲人往往是个人最坚实的依靠。
“有理无申兮”这一句,则表明诗人内心中的冤屈与不平,无处诉说自己的正义和委屈。这句话强调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个人在权力面前的弱小,以及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最后,“痛哉安诉陈兮”则是诗人对过去苦难经历的回忆与叙述,这里“痛哉”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而“安诉陈”则是在寻找一种释放和抚慰,通过言语来缓解内心的创伤。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对个人悲惨遭遇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它以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在不公正命运中挣扎的人,通过这短短四句,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心底里的沉重和无助。
寂寂园中林,脉脉林下泉。
萧闲岁云暮,老身欲何言。
不畏日月驶,但笑霜雪繁。
人生本非恶,往往迷宿愆。
昏明夜复旦,寒云满空山。
瓶储粟粒罄,交旧无往还。
尘埃岂不知,冠緌易牵缠。
五鼎食与烹,寸景能几年。
心境互生灭,雅俗相移迁。
危坐明檠灯,炉香更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