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闭门青嶂合,卧听百步鸣飞涛。
使君携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设鼓与钟,处处笛声相应起。
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
杯中渌酒一时尽,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变。
河吞巨野入长淮,城没黄流只三版。
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
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
城头见月应更好,河流深处今生草。
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西风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闭门青嶂合,卧听百步鸣飞涛。
使君携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设鼓与钟,处处笛声相应起。
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
杯中渌酒一时尽,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变。
河吞巨野入长淮,城没黄流只三版。
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
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
城头见月应更好,河流深处今生草。
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中秋见月寄子瞻》,以月夜景象和对友人的思念为主题,展现了诗人中秋赏月时的心境。诗中通过描绘西风送爽、明月皎洁的秋夜,以及彭城(徐州)的山水景色,烘托出一种清冷而深沉的氛围。诗人与使君一同登燕子山,欣赏月色,但宴席上没有繁复的音乐,只有笛声回荡,显得宁静而淡泊。
诗人感叹时光流转,陵谷变迁,曾经的繁华已成遗迹,唯有月光依旧。他想象着明年的彭城,虽然黄楼未建,但山河稳固,人们的生活也在继续。结尾处,诗人寄语友人,希望他们能享受生活,忘却岁月的沧桑,通过歌舞排遣老去的忧虑。
最后,诗人以自身处境作结,表达了南都从事生活的困顿,以及对月光下自由飞翔的渴望,暗示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借景抒怀,体现了苏辙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