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不办构坚木,缚竹立架擎酴醾。
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
往来遂复废此径,举头碍冠行絓衣。
呼奴改作岂得已,抽新换故拆四篱。
来春席地还可饮,日色不到香风吹。
贫家不办构坚木,缚竹立架擎酴醾。
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
往来遂复废此径,举头碍冠行絓衣。
呼奴改作岂得已,抽新换故拆四篱。
来春席地还可饮,日色不到香风吹。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简陋而又略显颓废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一座用竹子搭建的酿酒架的描述,展示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日常。"缚竹立架擎酴醾"一句直接点明了主人公正在进行的一项活动——酿造酒水,但这种制作方式显得既原始又不牢固。
接下来的几句"风摇雨渍不耐久,未及三载俱离披。往来遂复废此径,举头碍冠行絓衣"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力的摧毁。酒架因为承受不了风雨的侵袭,不仅迅速地破败了,而且连通往那里的小路也因人迹稀少而逐渐废弃。这不仅反映了物质层面的脆弱,也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无常和困顿。诗人通过"举头碍冠行絓衣"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中行动的艰难。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诗人仍然表现出了对生活的一种坚持与适应。"呼奴改作岂得已,抽新换故拆四篱"表明尽管条件艰苦,但主人公依旧在努力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来春席地还可饮,日色不到香风吹"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与对自然美好的一种期待。即便是在破败中,也有可能找到某种简单而纯粹的乐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坚韧。而这种坚韧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条件的改造与利用上,也体现在对未来的一种美好预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