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尽图书避虏尘,楞伽读罢与谁亲。
波涛远屿羁游梦,风雨幽斋默坐身。
盏底不堪留酒客,句头何敢恼诗人。
和诗送酒俱休问,只恐归期误此春。
抛尽图书避虏尘,楞伽读罢与谁亲。
波涛远屿羁游梦,风雨幽斋默坐身。
盏底不堪留酒客,句头何敢恼诗人。
和诗送酒俱休问,只恐归期误此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即事》,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局中抛却俗务,沉浸于佛经阅读的孤寂心境。首句“抛尽图书避虏尘”描绘了作者为了躲避战乱,不惜舍弃世俗典籍,显示出他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选择的决绝。次句“楞伽读罢与谁亲”则点出他在阅读佛教经典《楞伽经》后,感到无人能分享这份深沉的心境,流露出孤独感。
第三句“波涛远屿羁游梦”,通过想象自己在远方的孤岛上游荡,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羁绊的无奈。第四句“风雨幽斋默坐身”进一步刻画了他在静谧的书斋中默默独坐,任凭风雨敲打,心境更加宁静而深沉。
第五、六句“盏底不堪留酒客,句头何敢恼诗人”写出了诗人即使有酒,也难以留住朋友,更不敢因诗句触动他人的情感,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对友情的渴望。最后一句“和诗送酒俱休问,只恐归期误此春”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不确定,担心春天过去,仍未等到期盼的结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个人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面对战乱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