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名为《泛颍》,通过对颍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悟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一句,直接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倾向,即喜欢靠近水边,对于颍河有着特别的情感寄托。这不仅表明了苏轼个人的审美趣味,也预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具体描述,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与融入,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于颍河这一自然景观的频繁游历和深厚情感。
接下来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一句,通过周围人的对话和评价,反映了诗人在当地社会中的形象。这里的“老而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年迈失智,而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为伍的心境。
紧接着,"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一句,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这里的“流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变迁,而“令姿”则是对这种自然之美的赞叹。
"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诗人通过对颍河周围环境的描写,再次强调了他对于这片水域的喜爱,以及这种喜爱与他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一句,则是对颍河水质和形态的生动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观察细致,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这里的“画船”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俯明镜”则是对颍河水面如同明镜般清澈的比喻。诗人的自问自答,不仅是对自己身份和处境的一种反思,也是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一句,则是一个意象的转换,从平静的水面到突如其来的变化,这里的“鳞甲”可能是指鱼类等水生物,或许只是诗人心中的某种想象。这种突然的变故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画面,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自然界复杂性的感受。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则是对颍河水流变化的再次描绘,这里的“散”和“复”展示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情感世界的多变与丰富。
最后,"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一句,是对整首诗中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之间关系的总结。这里的“薄相”和“娱嬉”,表达了诗人对于颍河不仅是视觉上的欣赏,更有着深层的情感交流。
整首诗通过对颍河的多角度描写,展现了苏轼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一种超脱与自我认同。
记分携日,斜风密雨送兰舟。共君无计夷犹。
瞥眼垂杨夹岸,人影闭红楼。
叹前期渺渺,往事悠悠。经春涉秋。梦尚隔、见何由。
闻道吟侬旧句,红泪时流。
侬诗总好,问争如、絮语话绸缪。须抛却、莫费凝眸。